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首诗歌出自《诗经》,名为《邶风·凯风》。诗歌中的棘,指的就是酸枣树。
《诗经》邶风.凯风,一咏三叹,催人泪下
在《诗经》的那个时候,棘还是叫做棘,还没有酸枣这个名字,然而这首诗却让人心酸不已。对于远方的游子,清吟低唱,"母氏劳苦,我无令人,莫慰母心",怎么不催人泪下。想起远方的慈母,披荆斩棘,一辈子劳苦,一把屎一把尿,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却都离开了身边。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母亲老矣,"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却还在辛勤的劳作。
母亲老矣,"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却没有一个膝下承欢。
母亲老矣,"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却通情达理,从无怨言。
母亲老矣,"睍睆*鸟,载好其音。",而陪伴她的,只是那些叽叽喳喳唱歌的鸟儿。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反复吟唱,情感强烈,用现代的说法是场景感、画面感很强,直击人心。凯风这首诗虽然很短,但是里面的人和物都形象生动,不论是母亲和儿子,还是棘与*鸟,甚至是风和寒泉,都刻画的入木三分。而里面的"棘",从嗷嗷待哺,到长大成材,更是将母亲辛勤养大孩子的过程表达的淋淋尽致。
一株酸枣树,全身入药。
我们不去讨论"父母在,不远游"的远方游子,毕竟忠孝难以两全,还是回归正能量的主题。母亲的心血和劳苦毕竟没有白费,"棘",从毫不起眼的野草,终于成为大有作用的栋梁之材。一株酸枣树,全身都是宝,全身均可入药,果实食之醒睡,果仁食之则可安眠,而酸枣树上的棘刺,还可以用来消肿止痛。
酸枣根,可以入药,还经常被人做成盆景
酸枣入药历史悠久,众多典籍都有记载:
《神农本草经》记载:
酸枣,味酸平。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白棘,味辛寒。主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一名棘针。
《本草纲目》记载:
酸枣实,味酸性收,故主肝病,寒热结气,酸痹久泄,脐下满痛之症。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生用疗胆热好眠。
白棘,味辛寒,无*。主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气,益精髓。
《中国药典》记载:
酸枣仁,性甘、酸,平。归肝、胆、心经。功用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酸枣,酸枣肉和酸枣仁功用不同
这里面的白棘,最早见自《神农本草经》,到底是什么,直至今天,还有很多种说法。考究众多古籍后,白棘其实应当就是酸枣树上的棘刺。三国时期著名医家李当之考证曰:白棘是酸枣树针。今人用天门冬苗代之,非真也。而《中国药典》仅仅收录了酸枣仁。
白棘,酸枣树针,常被误用
酸枣肉、酸枣仁和白棘,一树所出,然功效不同,可称之一身是宝。其中,酸枣肉和酸枣仁,一个醒睡,一个安眠,大自然的神奇,可见一斑。
酸枣真可说一身是宝,除去上面的果肉、果仁、白棘之外,酸枣树的皮、根和根上的皮都可以入药。据民间记载:
酸枣树皮可以敛疮生肌;解*止血。主烧烫伤;外伤出血;崩漏。
酸枣树根可以安神。主失眠,神经衰弱。
酸枣根皮可以治便血,烧、烫伤,高血压,遗精,白带。
酸枣仁,养心安神
酸枣的食用方法很多,一般用于泡水和煎汤。根据不同的功用,可以采取不同的食用方法。
肚疼腹泻可用酸枣肉:用酸枣肉泡水或煎汤。酸枣肉是采摘的酸枣去除果核后晒干的果肉。
失眠、神经衰弱、睡觉出汗可用酸枣仁、酸枣根:用酸枣仁、酸枣树根泡水或煎汤,经常饮用。很多记载。
一般来讲,用于泡茶或煎汤
血压高,头晕头痛可用酸枣根:酸枣根一两(去外层黑皮,去木心,用内皮)。加水煎煮两次,分两次服。(山东昌潍地区《赤脚医生》
烧伤烫伤、外伤出血或皮肤生疮等,可用酸枣树皮、白棘等取适量酸枣树皮,切碎,水煎成膏,涂于净布上,贴伤处。
常喝酸枣茶,还可以降血压
便血可用酸枣根皮或白棘:酸枣根皮一两。刮去黑皮焙干,用水一碗煎至一茶杯,温服。如不止,隔七天再服一剂。(《天津中草药》
白棘,用棘刺三升,水五升,煮二升,分三服。(《外台秘要》)。
诸肿有脓用白棘、酸枣树根取棘针,烧灰,水服一钱,一夜头出。(《千金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株酸枣,全身入药。从“棘心夭夭”开始,离不开母亲的辛劳和慈爱,长大成材之后,功用四方。而母亲仍在那里辛勤劳作,偶尔泡上一杯酸枣仁茶,看那“凯风自南”,盼望着远方的游子能够如同那叽叽喳喳的*鸟一般,从远处飞来,"载好其音,慰母之心"。
1、提供贴心细致的全程备考服务,让您省心省力备考;
2、中医基础知识模块-中医专长技能模块-答辩指导模块三重模块化学习,多重过关保障;
3、权威名师授课,解决您学习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4、专属教务老师跟踪测评,定期督学保证您的学习效果;
5、考前一对一答辩指导熟悉流程、调整心态,顺利通关;
6、签订协议,保障权益,加入我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7、中医专长技能模块轻松应对考试,还能学到中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