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喜迎盛会开,春秋古城迎贤来。作为我国肝胆病领域学术水平、规模影响均居前列的盛会之一,第十一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于6月26日在江苏常州圆满落幕。会议期间,约余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深入交流肝病学术研究成果,探讨肝病防治大计。
在大会期间,肝胆相照平台特别医院李俊峰主任担任主持人,打造全新访谈栏目--“肝胆相照会客厅”,与行业内杰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肝病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期,我们聚焦肝衰竭,特别医院韩涛教授畅谈肝衰竭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难点,快来看看吧!
我国肝衰竭研究现状如何?
近两年有哪些突破?
近年来,我国肝衰竭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一方面,在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建立了相关队列;另一方面,在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许多突破。
肝衰竭近年来的突破:
1.对肝衰竭有望实现早期预警并及时干预;
2.加强了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动态监管;
3.提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新分型标准;
延伸阅读: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新分型标准[1]
结合患者TBil、PTA动态变化及预后动态变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程可分为快速进展型、快速恢复型、缓慢进展型、缓慢恢复型、缓慢持续型,具体分型标准如下:
A型:病情进展快,应紧急或优先考虑肝移植,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可能较差或者没有人工肝干预的时机。
B型:不需要肝移植,可能不需要进行人工肝治疗或较少次数的人工肝治疗即可恢复。
C型:可进入肝移植队列,等待或择期肝移植,依赖人工肝治疗的次数较多,但效果可能不理想,应争取多做,以延长生存时间,使其成功过渡到肝移植。
D型:加强内科、人工肝和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肝脏再生,避免急于行肝移植,避免可能恢复的肝衰竭患者“被肝移植”,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此型对人工肝治疗效果好,治疗次数不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多的治疗次数。
E型:肝脏恢复时间较长,接受人工肝治疗可能有利于病情恢复,但效果不肯定,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选择人工肝治疗的次数。在控制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后,即使肝功能指标未达到恢复标准,但在做好宣教后,该医院或者居家休养,定期复查、随诊,不必持续住院治疗,减少卫生经济负担[2]。
4.人工肝治疗日趋规范。
这些突破对改善患者预后都非常重要。
目前肝衰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难点
目前肝衰竭仍是死亡率较高的危重症疾病,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更好的早期预警肝衰竭;
2)生物型人工肝的发展前景;
3)肝衰竭时肝细胞的死亡形式需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