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亮点播报第十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
TUhjnbcbe - 2021/6/15 9:56:00

前言

年4月9~10日,第十一次全国病*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成功召开。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大会的专题报告进行简要报道。专题报告

主持人:甄真教授、王方教授

唐红教授:HCV/HIV合并感染者抗病*治疗的临床策略

唐红教授总结了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3种实际情况,包括抗HCV治疗过程中发现HIV感染;抗HIV过程中,发现HCV感染;HIV、HCV感染同时发现。在治疗中应注意,HIV/HCV合并感染者为优先治疗人群,HIV/HCV共感染者抗HCV的治疗方案和疗效与HCV单纯感染者相似。因此,应重点管理患者的药物相互作用(DDI),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孟庆华教授:欧洲和中国肝病营养指南解读

孟庆华教授分别阐述了欧洲肝病年会(EASL)、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CMA)、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的指南中的肝病营养不良人群比例:EASL指南提到,营养不良人群在代偿期肝病患者中的比例为20%,进展期肝硬化中的比例则超过50%;CMA指南中,失代偿期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可高达50~90%以上;ESPEN指南中,代偿期肝病患者的营养不良比例为20%,进展期肝硬化患者却超过60%。所以,需要对肝病患者进行早期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价。最后,孟庆华教授总结到,临床中对患者的筛查评估要简单化,营养干预要个体化,营养研究要耐心化。

杨东亮教授:新冠病*感染对慢乙肝转归诊治和防控的影响

杨东亮教授在会议上探讨了新冠病*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新冠病*感染与肝脏损伤、慢乙肝合并新冠病*感染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乙肝防治的影响四个相关问题。他总结到,新冠病*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感染的结局。目前慢性HBV感染是否会加重COVID-19的病情并影响其预后尚无确切结论,有待更大的样本研究。但还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新冠疫情对乙肝诊治和防控的负面影响,确保实现年消除病*性肝炎的目标。专题报告

主持人:于乐成教授、陈恩强教授

李君教授: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李君教授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相关研究进展,他介绍到,ACLF的病死率高,且缺乏国际统一的定义与诊断标准。不同病因ACLF的发病机制不同,如酒精肝等人群的ACLF发病可能与系统性炎症反应相关,而HBV-ACLF发病则可能与HBV恶化引起免疫代谢失衡相关。因此,对不同病因的ACLF患者应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

孙剑教授:慢性乙型肝炎新型标志物——血清HBV-RNA的检测以及临床应用

孙剑教授阐述了血清HBV-RNA的历史研究进展,~年期间,大量研究验证HBV-RNA可预测治疗应答和预测停药复发,也有研究已阐明HBV-RNA的存在形式和分泌机制。孙剑教授在会议上讲述了血清HBV-RNA检测方法的建立,在不同位置的引物可检测到不同形式的HBVpgRNA,并产生不同的检测结果以及不同的临床价值。

专题报告

主持人:夏杰教授

王宇明教授:优化治疗,改善慢乙肝患者远期治疗结局

王宇明教授讲解了指南中HBV的抗病*策略和药物治疗方式。指南建议抗病*治疗患者应该每3~6个月监测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对于抗病*治疗应答不佳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指南中提到ETV应答不佳的患者换用TDF后,其病*学应答率显著高于继续使用ETV。

邓国宏教授:重度脓*症标志物——血浆肝素结合蛋白(HBP)的临床应用

邓国宏教授在会议上提出了对血浆HBP临床应用的思考,他认为需要进行深度临床研究,定位适用场景,并将其写入临床指南。同时,应弄清楚血浆HBP作为预测因子,是否能够更具特异性地反应重症感染早期阶段,是否能随着重症进展而线性升高,是否能监测到有效治疗后的病情缓解或恢复等相关问题。

学术争鸣

脂肪肝的治疗,治不治?如何治?

主持人:孟庆华教授

讨论环节中,陈恩强教授、孙剑教授和李君教授围绕脂肪肝治疗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陈恩强教授以身说法,讲述了很多医生本身就有脂肪肝,对患者提出治疗方案时说服力有限的问题。同时,强调了脂肪肝的治疗需要营养科、外科减重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孙剑教授在讨论中认为脂肪肝一定要治,并且未来脂肪肝也一定会成为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亮点播报第十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