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科室日常培训之肝棘球蚴病
TUhjnbcbe - 2021/6/15 9:55:00

肝包虫囊肿:

又称肝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为细粒棘球幼虫感染,侵入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分为肝囊型棘球蚴病和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囊型棘球蚴病狗为终宿主,牛、羊是中间宿主,肝泡型棘球蚴病狐为终宿主,狗、狼、猫等为中间宿主,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病。

疾病分类:

1、肝囊型棘球蚴病

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所引起,通常为单个囊性病变,肝囊型棘球幼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幼虫的体积、数量以及寄生的时间,比较常见。

2、肝泡型棘球蚴病

由多房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所引起,肝内的多房棘球幼虫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肺、脑等其他脏器引起继发感染。由于多房棘球幼虫在肝实质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病逐渐波及整个肝脏,对肝组织破坏特别严重,可引起肝衰竭甚至肝性脑病,病死率较高。

并发疾病:

囊肿穿破、感染、过敏

临床症状:

肝区疼痛、饱胀感、食欲减退、发育障碍、荨麻疹、感染

诊断标准:

囊肿增大时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和胀痛样。

体征为上腹部可扪及囊性肿块或肿大的肝脏。

包虫皮试阳性,B超和CT显示肝内有液性占位影像。

有牧区居住史。

影像学检查:

X线、B超、CT或MRI等对棘球蚴病的诊断和定位也有帮助,特别是CT和MRI,不仅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出无症状的带虫者,而且能准确的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的影像。

CT检查表现:

有的患者囊壁可以出现钙化,成为壳状或者环状表现,薄厚程度有一定的规则性,是肝棘球蚴病的CT特有性表现。大多可以在肝脏的右叶内可以见到圆形或者类圆形的低密度区域,一般密度比较均匀,在进行增强检查时没有强化表现,边界比较清楚,边缘比较光滑。比较大的囊腔内可以见到有分房结构或者有子囊的表现,子囊的大小和数目不等,如果出现有内外囊腔分布时,可以有双边征,如果内囊完全分离、卷缩且悬浮于囊叶里面,可以表现为水上荷花征。

鉴别诊断:

1、肝囊肿

仔细询问病史即可鉴别,肝囊肿病人多无流行病史,囊壁较薄且光滑,无钙化,囊液均匀,无典型包虫病影像学特征,免疫学诊断多呈阴性反应。

2、肝脓肿

肝脓肿患者有全身中*的症状,也可通过包虫免疫试验碱性鉴别,通过影像学也可鉴别,肝脓肿患者影像学检查脓肿壁轮廓光滑,有环中环征。

3、多囊肝

先天性多囊肝的囊肿般较小,为数较多,可呈弥漫性分布与肝包虫病不同。但单纯从超声波型有时难以与多发性肝包虫囊肿区别。鉴别诊断同样主要由临床全面检查决定,多囊肝常与多囊肾伴发,这一点是比较特殊的。

传播途径:

1、直接感染

主要由于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

2、间接感染

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

3、呼吸道感染

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治疗:

肝包虫囊肿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术中应注意将虫囊取尽,并避免囊液外溢造成过敏性休克或继发性腹腔感染。对早期的小棘球蚴,可使用药物治疗,目前以阿苯达唑疗效最佳,亦可使用吡喹酮、甲苯达唑等。

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与甲苯达唑是抗棘球蚴的首选药物,甲苯达唑问世后,在治疗棘球蚴病方面逐渐取代甲苯达唑,其血清浓度比甲苯达唑高倍,棘球蚴囊液中浓度比甲苯达唑高60倍。目前国内研制出的阿苯达唑乳剂比阿苯达唑片的利用率和治疗效果更高,阿苯达唑乳剂远期治愈率为74.1%,而阿苯达唑片的远期治愈率仅为36%。

预后:

肝包虫囊肿如可以完全切除病灶,预后较好,可完全治愈,肝功能得以恢复,术后复发率为5%~12%不等,多由于第一次手术时遗漏深藏的小囊肿或手术时头节种植,术后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复发几率。

END沐云同学呀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室日常培训之肝棘球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