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报告文学连载詹文格谁来拯救中医
TUhjnbcbe - 2021/5/26 23:13: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点击上方北京文学
  对于中医药来说,十大新闻事件每一件都令人振奋,应该说中医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无论从立法保护,还是海外推广都在稳步推进。但是中医药振兴之路还任重道远,中医药产业发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上到下的管理环节、流通渠道、产学研一体化,许多问题和困惑都亟待解决。特别是一些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关乎传统医药存亡的紧迫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只有深入事物的本质,倾听不同的声音,才能看清中医药的深层问题。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创始人、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张晓彤先生率先发声。他指出,我们正在见证中医药的消亡!一名中医界资深人士,他指出的问题不会是空穴来风。对我国现代中医来说,崔月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是现代中医的基石。在系列纪录片“纪录中医”第一季《千年国医》的拍摄过程中,张晓彤先生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现在中草药存在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管理的西化和监管的西化。中草药是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用的是药的什么?用药物的四气五味,温凉寒热、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来调整人体的不平衡,而不是用它的化学成分。现在一上手就要讲中药的有效成分,连药典都在写西方所谓的有效成分。能荒谬到什么程度呢?人参叶子所含的人参皂甙,比人参还多。那意思就是以后生病只吃叶子,别吃人参了!人参的叶子能有人参的疗效吗?那不可能。”


  当年山东老中医,国医大师张灿玾给张晓彤讲过一个故事。他学医初期用经典方的时候,认为浮小麦没有用,什么是浮小麦?其实就是浮在水面的瘪麦子。那跟面包的成分有差异吗?比面包多一点麸子罢了,就是咱们现在所谓的全麦面包,所以他就自作聪明把这个方子里的浮小麦给删了。结果这个方子开出去无效!后来把浮小麦加上,效如桴鼓!他惊呆了,这是为什么?浮小麦有效成分跟面包一样,你啃两口馒头是不是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明显解决不了。用浮小麦这味药,用的是它的升浮之气,用现代科学能解释得通吗?但在临床实践中就是这样。


  所以你用管理西医西药的理念去管理中医中药一定出问题,你不尊重药物的四气五味,这是中药现在发展遇到的最大障碍。


  张晓彤发问:“是我们中国人不行,还是中医药不行?”


  在宋代有一个太平惠民和剂局,就是当时的“药监局”。他们编了一本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收集了几百个方子,这几百个方子都是民间流传的,然后通过他们检验认定,哪个方子有效,再把它编进书里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是全世界首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首。所收方剂均是汉医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


  经验之书,生命力是长久的。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如至宝丹、牛*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等。现在这本书里的方子仍是好方子。书里第一个方叫“局方至宝”,后来改叫至宝丹,很多老中医配了这个药,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有时看着人不行了,只要喂服3粒至宝丹下去,这人就救回来了,后人受益至今。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但是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到现在我们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只占3%~5%的份额,很丢人!是我们中国人不行,还是中医药不行?都不是,是*策出了问题,现行的*策把我们自己的手脚全捆住了。


  从年到今天,西医在临床上应用过多少种西药?用过七千多种,而现在临床上还在用的不到一千种。其他六千多种哪儿去了?因*副作用、抗药性等原因淘汰掉了,所以西方这套审查、实验、推广药物的系统不成功。现在开始限用抗生素,减少静脉输液,都是在纠正错误。


  对于中医药的担忧远不止张晓彤一人。几年前《新民周刊》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报道,中药的质量问题并非单一环节,而是从种植、加工、收购、销售,全线失守。


  在众生奔跑、速度至上的年代,很多患者都认为中医是慢郎中,除了安慰性治疗疑难杂症,或者调理一下亚健康状态,平时极少去看中医。别说危重急症,就连伤风感冒也不找中医。西药输液见效快,有些患者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医越来越无效!


  那么老中医和老专家又如何看待呢?他们谈论起来显得痛心疾首。如果说中医无效,关键是中药无效。化肥、农药、激素、重金属超标,加工环节掺杂使假,染色增重,道地药材异地种植。从业者都知道,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道地药材重在产地。从药农到药商,普遍急功近利,中药行业已突破了良心药材的最后一道防线,令开方治病的中医徒唤奈何!


  然而,面对这种说法,药农和药材经营者大喊冤屈,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医普遍医术不精,既没有传承,又没有创新,庸医无能治病,却把责任推给中药,这是恶意中伤,抹黑中药……


  在全国最大的药材种植基地安徽亳州,我调查了几十户药材种植大户,关于种植环节的问题,他们的态度非常坦诚。面对提问,毫不忌讳。药农告诉我,现在没有不施化肥农药的药材,连摆上餐桌的瓜果蔬菜、五谷杂粮都免不了,何况药材?不过不再使用高残留的剧*农药。


  长白山下的抚松县万良镇是我国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10月初,我如期到达万良。正是采收人参的旺季,市场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忙。刚采挖出来的人参堆成了无数座小山,人参在这里脱下了华贵的外衣,以斤论价,整车交易,人参成了寻常烂贱之物。


  为了摸清人参种植情况,我依靠出租车、三轮车司机的指引,经过三四次转道,才进入种植基地。一路走来,耳闻目睹,发现人参背后同样问题重重,市场上打着仿野生十年林下参的招牌,实际上绝大部分是规模化种植的园参。下激素、施化肥,喷农药,为的就是让人参速生速长。


  听当地一些老人讲述,他们早年采挖人参是多么神圣的事情,现在如此轻而易举地获得人参,简直不配称作人参。那是一个*蛇猛兽出没的年代,千辛万苦地寻找,如果在深山老林偶遇一株人参,他们会有跪地膜拜的冲动。这种滋补的仙草,来之不易,人参之上,*蛇盘踞,虽然那是童话《人参王国》中的传说,但是一株野生人参成长的过程确实存在着某种异象。采天地精华而生的人参,它的周围连草木都会稀疏萎缩,因为地下的养分全都供给了这株王者之尊的人参。


  野生人参绝迹之后,只能人工种植,人工种植其实也没啥问题,按生长规律,人参种植后一般要五六年才能采挖,可是现在等不到两三年就挖了,对外号称十年人参。有一位管市场的保安悄悄地跟我说,地上那些萝卜一样胖乎乎的人参,千万别买,看你从南方大老远跑来,花钱买这样的玩意儿,等于回去喝化肥农药汤。


  面对这样的提醒,我一脸茫然。谁知道每年有多少这样的人参通过处理包装,上色打硫,运到南方,价格要翻好几倍。望着包装上十年野山参的字样,顿感心头发凉。一无所知的消费者,把这样的人参当成名贵补品,最多能获得一种心理安慰。除了人参,还有冬虫夏草、鹿茸、灵芝、铁皮石斛、玛卡等,都存在相似的质量问题。有时候即使药材种植安全,加工环节也会出现问题,特别是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人才青*不接,严重断层,再加上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的思想盛行,使一些中药材失去药性,开出的方子自然没有疗效。


  有一位已经改行的药商,曾经营过十五年药材,他说自己改行完全是良心发现。感觉那些花大价钱买名贵药材,滋补身体的消费者太可怜了。隔行如隔山的消费者根本无法识破坑蒙拐骗的伎俩,每年按时进补,十分虔诚。谁知补品成了谎言,吃进去毫无效果,甚至还起反作用,花出去的钱打了水漂。

年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出版,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一次拯救中医药的国家行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再次强调:“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这句话确实不是危言耸听。”作为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最高行*长官,在新闻发布会上毫不回避地指出这一问题,表明管理者对中药质量的深深忧虑。


  这些年,大量的中药材在出口检测中发现二氧化硫以及铅、镉、砷、汞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最后这些“病药”都被国外采购商挡在国门之外。


  出口药材尚有严格的检测机制,而老百姓服用的中药会有如此严密的监管吗?恐怕大部分患者都是懵懂无知,听天由命。即使有了问题,大多数人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只能用那句古话来安慰自己:药能医病,不能医命。怪不得有人说,中医老了,中药病了。治病救人的药如果真的“病”了,那病人还有救吗?


  中药材质量直线下降,纯正药材资源日渐枯竭,假药劣药横行市场,我国中药行业正面临巨大的诚信危机。有一家知名药业公司的负责人说:中药针剂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出在原料上。业内人士都知道,现在一流药材出口,医院,那些不合格的,劣质的三流药材甚至药渣子销往了偏远农村和批发市场,做成了五花八门的中成药。


  同样令人揪心的还有膏方进补大行其道,中药材质量却一地鸡毛,让人连声叹息。有些药外形看上去没有异样,可是这药其实已经化骨销*,通过先进的中药萃取,成为提走了精华的“药渣”。


  我对广东省立法保护的8种岭南道地药材作了实地调查,发现广陈皮、化橘红这类药材因产量少、价格高,市场上的假冒品随处可见。特别是原产地新会的广陈皮,不仅广州、东莞、深圳存在大批的铁杆拥趸,而且还要满足港澳供货、京沪老板收藏。每年上市的陈皮数量有限,供求存在缺口,可是不少的药材市场,随处可见出售新会陈皮的摊档,那里不仅货源充足,而且价格极低,低到只有新会陈皮成本价的一半。便宜没好货!新会陈皮协会会长告诉我,从价格上就可以断定,那些陈皮全是假冒货。


  还有治疗咳嗽的枇杷叶,同样乱象丛生。按照传统的制药方法,今年用的枇杷叶必须是去年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龄至少三年以上。第一道工序是用鬃刷把枇杷叶背面的茸毛刷除干净,放在竹垫上晾到八九成干,以一公斤为单位,一叶一叶码好用绳子捆扎起来,再立起让它彻底干燥。入药时拿出来,用药刀切成0.5厘米宽的丝,锅内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放入切好的枇杷叶拌匀,用文火炒到叶子既能均匀地沾上蜂蜜,又不黏手,取出放凉即可。


  现在的农民又是怎样采集落叶的呢?他们直接用一根金属杆,或者竹制的长签扎地上的落叶,管它老叶、新叶、烂叶、脏叶,一串一串地扎起来。很多叶子沤在泥土里已经腐烂,日晒雨淋,反复浸泡,这样的枇杷叶哪还有药效?更惨的是采回去既不清洗,也不去毛,晒干一扎。炮制的时候,甚至连绳子都不解,蜜炙就更不用提了,直接往提取罐里倒。


  据《本草纲目》记载,枇杷叶的茸毛必须修治,如果没有刷干净,则会入肺引起咳嗽,看似小事,但止咳药加工不当,将引起更严重的咳嗽。现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请来最熟练的工人一天八小时不停地刷,也只能刷出十几斤叶子,面对堆积如山的枇杷叶,药商根本耗不起这个时间,更不会花这样的人力和财力。


  枇杷露只不过是当今中药乱象中的冰山一角,连价格昂贵的冬虫夏草、石斛、人参、鹿茸照样伪品成灾。药材随处都是猫腻,每个环节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黑幕,而且这些黑幕还极难了解。比如增重药材的“重金粉”,我跑了数十家药材市场,至今也没有弄清是个啥玩意儿。


  在亳州和禹州,我亲眼看到晾晒在地上的药材,竟然混有动物粪便。保持药材的清洁卫生,这个道理再外行的人也知道。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材,茵陈、蒲公英、菟丝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到20%以上。丹皮不刮皮、不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头茎部分,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枣仁大量含壳,麦冬、莲子不去心。在江西樟树采访,有一位老中医说,现在满世界都找不到乌梅肉,药市上出售的乌梅肉全是带核的乌梅。乌梅核不仅没有药用价值,反而影响药效。最坑人的是非药用的乌梅核,还得让消费者按乌梅肉的价格买单。


  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选择的标准是皮必须有0.3厘米厚,树龄一般10~15年,折断后杜仲丝韧性强,拉力好,那才有效。现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当年新种的都拿来用,全是一点薄皮和嫩枝,根本没有丝,疗效相差极大。*芩5寸长才能药用,现在才长到1寸长就被挖出来了。甘草、大*3年以上的才能达标,可药农一旦遇到价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还有药用价值极高的辽五味子,正常在10月才能采收,有时提前几个月就会遭遇抢收,采回来的青果还要喷上药水捂红,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则无处寻觅。据从业者透露,类似的方法在蔬菜水果行业同样存在。


  再说加工,炮制技术出现青*不接,比如九蒸九晒技艺几乎失传,饮片切法也毫无讲究,过去司药与切药都有严格的训练。药工就如厨师,食材的切法与刀功,直接影响菜品形式与口感。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药材切制得当便于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称重。但现在的从业者缺乏工匠精神,没有严格的学徒训练,懒惰,怕切到手,铡刀在手上笨拙僵硬,只能把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块状。片薄如飞的天麻、槟榔只能停留在老药工的记忆中,现在能切出超级薄片的老药工,在禹州、樟树还能见到极少的几位。按传统炮制方法,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宜切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状等。


  “功夫在诗外”的药商们对加工修治偷工减料,毫无讲究,把心事全都花到“面子工程”上了,俗称“打磺”。为让饮片色泽好看,延长保质期,又能使霉变药材焕然一新,夺人眼目。打磺本来是传统熏制法,目前的问题是反复打,造成硫*超标。更有甚者是直接将硫*粉撒在药材上,为此,那些从我国进口药材的韩国商家也颇为头痛。为了获得二氧化硫不超标的白芷,他们只能每年从中国直接进口新鲜白芷自己加工。当今中国,已经被戏称为“化学大国”,药材经营者在这方面绞尽脑汁,为了让药材更好看,除了打磺,还有用双氧水漂白天麻,用氧化铁水给丹参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在杭州,由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的胡庆余堂,收藏着一套国家一级文物——金铲银锅。紫雪散祖传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银钵内,用*金铲搅拌煎熬。很多人认为这是药店制造噱头。后来经过化验证实,白银含有硝酸银、弱蛋白银,对人体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则有镇惊、安神功效。老祖宗的经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然而多数人以为自己比古人聪明。现在的从业者只把医药当成生财的手段,有谁还记得生长在《诗经》《神农本草》里的植物,像岁月一般悠长,如血脉一样尊贵。


  混迹于市场的药商,个个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精。面对变化多端、大起大落的市场,只要踩准了节点,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并不难。药商有着强烈的投机行为,年药材市场刚实行开放,打破了省市县统购统销三级站经营模式,民营个体药商风生水起。不久上海等地大面积暴发甲肝疫情,北方和西部流感蔓延,好几味抗病*的中药大幅涨价,特别是板蓝根几乎一天一个价。从最初每斤3元,涨到了每斤24元,之前囤货的药商赚得盆满钵满。

年因天麻主产区干旱减产,每斤从70元攀升至~元。最让人心跳刺激的是3年,这一年的疫情如过山车,从甲型流感、手足口病,再到“非典”疫情,整整一年没有消停。“非典”疫情暴发时,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一些专家推荐了几个中药处方,一时间掀起了中药材涨价的巨浪。那些清热解*、益气化湿的中药材翻着跟头往上涨。当时有报道称:亳州中药材市场每天都产生上百个百万富翁。疫情阴影笼罩在头上,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一剂良方,不说倒卖药材,就是经营口罩、消*液的商家也大赚了一笔。


  时隔十四年,我在亳州采访时很多商户对于“非典”那年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听说后来有些药商因药价居高不下,进货太猛,当疫情控制后,药价急剧回落,最后弄得血本无归,让投机者有了一次沉痛教训。


  在商言商本没有错,可是当种植、加工、销售环节都只为利益,忘记了良知与责任时,问题就出现了。如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从公斤增加到多公斤;*参使用激素后,单产也可增加一倍,但药效和有害性可想而知。就像我们吃*瓜,头尾两端味道不一样,当归各个部位的药效也各不相同。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催血),中医一般不会乱用。以前用当归,都要分清部位,一钱一钱计算精准。现在去配药,药房的人说店里的当归个头大,给你一整根,全部啃光也不会有事。这样的当归会有疗效吗?也许连萝卜的价值都顶不上。


  我在广州采访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的学术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斌教授时,他深表忧虑地说,现在的中药材质量大不如前,连龙胆草都不苦了,生半夏都没*了,试想这样的药哪来的疗效?没有药效还不算,关键是这些药不安全、不健康,农药残留超标的真相更令人震惊。从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在所有的样品中都有检出。三十多年前,为了消灭长白山的松毛虫,*府曾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规模洒下六六六粉等剧*高残留农药,至今该成分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出。


  内行人都知道有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不按地域种植药材,违背道地药材的生产规律,药材变异均直接影响中药材的品质。清代名医吴鞠通在其所著的《吴鞠通医案》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治疗一名水肿病人时,发现所用的药方非常对证,配伍恰当,可患者服用后疗效总是不佳。弄不清究竟是啥原因?后来经过仔细分析查验,发现药方中的桂枝质量不佳。于是专门求购岭南的上等桂枝,随后患者再服此方,症状很快消失。由此可见,道地药材与一般药材的差异有多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能养一方药。


  有了道地药材,还要讲究炮制。国外汉方药企,曾高薪到国内挖人。中药炮制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南京有一名20来岁的小伙子,从广告里得知何首乌能乌须固发,为了根治少白头,大量服用何首乌。服用了一个多月后还真的有效,长出了不少乌黑的头发,可是还没来得及高兴,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首先是腹部疼痛,接着开始发烧,全身不适,医院。经医院检查诊断为严重肝衰竭,立即住院治疗,为了这一头黑发险些丢了性命。


  扶阳名医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养生的习惯,多数得享修龄。别看人家能吃,你可不能随便吃,因为附子中*的案例屡有报道,甚至有累积性中*的病例。就像南京小伙服用何首乌,因为他用的是未经炮制的生首乌,生首乌中含有结合型蒽醌衍生物会滑肠致泻,有*。曾有地方出现过患者误食生马钱子、生首乌泡制的药酒身亡。所以想乌须黑发者,必须服用制首乌才安全有效。


  附子细辛也是有*之物,可毋庸置疑,合理服用炮制的附子不会中*。但为什么现在又不时有人中*?据知情人士透露,原来在附子加工过程中,去皮的环节人工成本很高,很多投机取巧的药商竟然用致癌的化工原料来进行去皮、增白和染色等流程,并超量灌胆增重,以求低成本生产出颜色好看又重秤的制附子。临床上,很多附子中*个案或患者服用附子制剂后有不适现象,多半都是人为添加剂引起的。


  附子炮制的问题只是中药炮制问题的一例,中药质量问题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拦路虎。为什么消费者随处都能买到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的中药?为什么明知这些饮片有问题,却依然不管是否对人体有害还在服用?为什么中药的发源地发展还不如日韩?这一系列的严峻问题,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醒,不值得管理部门反思吗?中药在我国属于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矛盾一直无法得到解决。从种植上游开始,问题一路叠加,最后问题落到了末端——医院。医院单方无法保证,药材不是普通商品,除了控制合理价格,还必须安全有效。振兴中医,必先振兴中药,如果中药失去了效果,中医必将走向消亡。


  对于中药的质量问题,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关心,不要认为自己身体好,平时不服用中草药,不存在风险。很多中药材都是药食通用,既是药材,又是食材。有些还加工成茶饮、糕点、沐浴露、护肤品、美容霜、面膜。现在酒店饭馆很多都有药膳菜谱,比如枸杞、陈皮、八角、百合、山药、*参、当归、生地、熟地、茯苓、天麻、玉竹、牛蒡、麦冬、鱼腥草、鸡骨草、巴戟、杏仁、桑皮等,随便一数就有几十种之多。爆炒、油焖、煲汤,每一次饭局都有可能把药草吃进肠胃,所以生活在现实中,很难独善其身,对于身边的事,每个人肩上都要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未完待续……

_

创作谈

__

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医?

詹文格

中医药这个选题是年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持项目,当初很多人都不理解,问我怎么会选择一个如此复杂而专业的题材来写,甚至还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中医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中医学不像西方医学,只作为单纯的医疗科学来看待,中医学包含了哲学、人体学、环境学、天文学、气象学、矿物学、植物学,以及重要的人文学,甚至中医还会考虑人的灵*、心情、伦理等等。因此,要想认识中医就得了解中国哲学,否则就难以理解、相信、享受中国医学。

年夏天,我开始了田野调查,当火车呼啸着往北而去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对一个已是天命之年的无名作者来说,挑战一个如此体量巨大的选题,真有点自不量力。贯穿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中医药文化,盘根错节,就如难以逾越珠峰,我审视自己单薄的身体、贫乏的经验,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不知该怎样去穿越这条漫漫长路。

八月的天空,万里无云,我身背行囊,头顶烈日,向远方进发。面对辽阔的世界,渺小的我就如一粒微尘,飘落大地,听不到半点回声。作为一个外行,我对这个选题充满了敬畏和惶恐,在最难的时候幸亏有杨晓升、陈梦生、吴焕林、刘小斌等诸位老师的帮助,使我能用真诚的写作姿态去对待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半年多采访过程中,我穿越几十个省市,深入田间地头、中药材市场,了解中药材种植、加工、储存、销售等情况,了解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情况,医院、中医科研部门的发展情况,了解民间中医、祖传中医的生存状况……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在日积月累的行走中慢慢建立了信心,实践证明,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不仅可以吸收养分,激活思维,而且能使日见苍白的想象接通地气,获取更多的创作素材,去展示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精彩。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国内邮发代号:2-85国外邮发代号:M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国内邮发代号:82-国外邮发代号:M

刊社发行部-

线上订阅:官方微店、中国邮*、杂志铺

电子版合作: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报告文学连载詹文格谁来拯救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