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非常严重的癌症,而血管瘤是另一种疾病。肝血管瘤和肝癌都是很常见的病情,很多人听说肝血管瘤就把它和肝癌混合一谈,紧张的不得了。其实肝血管瘤和肝癌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肝血管瘤是可以治愈的。肝血管瘤只是肝脏血管瘤,有的肝血管瘤终生不会发作。而肝癌不同。专家对肝血管瘤与肝癌的区别做了介绍:
从发病患者来看:肝血管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而肝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对于肝癌的患病速度关键要看患者的情况,有的患者在患病后还是不注意身体导致病情加剧。从生长速度来看:肝血管瘤大多生长缓慢、不会癌变,亦不会危害生命;而肝癌瘤体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且较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从发病原因来看:肝血管瘤是胚胎发育中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发病多于内分泌因素有关,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而肝癌的发病多与慢性肝病(尤其是乙型病*性肝炎)、食物污染、寄生虫感染、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是肝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从症状来看:肝血管瘤多数无明显症状(瘤体直径直径5cm)和体征,体积较大者可摸到上腹部或肋下有质软的肿块,但大多没有肝硬化的体征表现;而肝癌患者常有肝痛、消瘦、乏力、不思饮食等临床症状,瘤体较大时除可在肝区摸到质地坚硬的肿块外,还会兼有肝硬化的一些体征表现。
从检查结果来看:肝血管瘤瘤体较大者B超可看到其中的网状结构,瘤体较小者则多为强光团;而肝癌时B超结果多显示为边界较为清楚的强光团或暗区,且在其周围尚可见一圈典型的声晕。
?内容整理自肝癌治疗方法?
转载只为传递,版权归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络我们删除
肝癌病友互助会
肝癌病友互助会是由福建省医务志愿者协会搭建的一个分享肝癌治疗及护理相关知识、病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平台。
长按下方女,54岁,感上腹部胀,并隐痛半月余,左季肋区扪及包块,无*疸,无发热。B超提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AFP(-),既往无肝病史。
影像资料如下:
a.平扫;b.动脉期;c.门脉期;d.实质期;e.延迟7min
平扫示肝脏左叶外侧段可见一巨大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1.5cm×8.9cm×8.4cm,边界清楚,内部密度尚均匀,CT值约40HU。注射造影剂后,于动脉期可见该低密度影右侧壁呈不规则结节状强化,并于门脉期不断向病灶中心填充,延时7min后,病变中心大部分被充填呈相对高密度影。肝左叶内侧段于增强期可见高灌注区。
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证实)。
肝血管瘤发病率较高,据文献称,尸体解剖发现率达4%~7%。发病率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女性发病年龄一般较男性为早,可能与性激素差异相关。肝血管瘤主要有两种,一是毛细血管性血管瘤;二是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好发于幼儿,常多发、瘤体小,直径多在2cm以下。海绵状血管瘤常常单发,直径多在3cm以上,甚至可大到占据整个肝叶。两种血管瘤病理组织学上表现相似,都可见到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腔内充满新鲜血液。50%~70%的肝血管瘤无明显临床症状,常于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检查意外发现。少部分肝血管瘤可出现症状,主要是发热、腹痛、贫血、触及肝脏包块等,这时往往肿瘤较大,压迫相邻脏器或肝包膜所致。
肝血管瘤的CT表现可多种多样,但较典型的病例于平扫时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影,在增强的早期可见血管瘤边缘结节状增强,随着时间的延长,于门脉期强化影逐渐向肿块中心推移。延迟足够长时间后,肿块可被造影剂完全充盈,并造影剂残留,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形成等密度,甚至相对高密度影。由于无症状的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需要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很有临床意义的。①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因其为肝动脉供血,典型者于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消退,延迟无强化,增强曲线呈现“快进快出”,与血管瘤的“慢进慢出”不难鉴别。②肝转移瘤:大多数肝转移瘤为少血供型,增强扫描时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病灶中心常囊变或坏死呈更低密度,形成所谓“牛眼征”。而血管瘤中心常被充填。③肝脓肿:患者常出现急性感染体征,平扫常于脓肿内出现气体密度影,此为特征性改变,增强后脓肿壁呈典型的环状强化,而脓肿内为液化坏死区,不会强化。
这是一例比较典型的肝血管瘤,大家在分析讨论时意见较为一致,均诊断为肝脏血管瘤,这得益于这个病例CT增强扫描方法得当。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肝脏血管瘤的CT检查应该注意几点:①增强不能缺少;②增强扫描最好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延时期(5min以上),如果没有高压注射器用手推的方法,则可捕捉门脉期和实质期,然后延时5~10min扫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