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脏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一般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和先天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大多数无明显不适症状,往往是体检中才发现。那么问题来了,此类肿瘤君真的“友好”吗?本期结合科室近期实例,医院肝胆胰脾、疝外科(万江院区普外科三区)主任,岭南名医、东莞名医林志强,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位“肿瘤君”。
病例一:
陈某,女性,39岁,上腹部饱胀不适半年就诊。在外院诊断“肝脏巨大血管瘤”,曾介入治疗。目前检查复发并有所增大。
术前MR(mm*64mm*97mm)
术后CT
术后标本
患者术后9天顺利出院
病例二:
张某,男,40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20年,一直观察治疗。最近复查明显增大。
(mm*64mm)术前CT
术后CT(已行左半肝切除)
术后8天恢复理想,无并发症顺利出院
病例三:
赵某,女,37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1个月。伴有上腹部饱胀感不适。
(60mm*56mm)术前CT
术后(已行肝右后叶切除)
术后9天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出现
林志强教授说:肝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肝脏先天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后天女性激素促其快速发展。另外,感染的坏死和增生等因素也是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如病例一医院就医,在院外凭浅表症状长期误诊或治疗方案不正确引起病情延误。后经我们针对性检查和明确诊断,并适当正确处理,病人病情好转,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所以,科普知识还是要看,不然有时候真把自己吓坏了。
肝血管瘤严重吗?
临床表现: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以单发病灶最为常见(61%),生长较慢,病程较长,且病人肝功能无明显异常。临床表现与肿瘤直径、部位相关。若肿瘤直径5cm,可因对邻近组织和脏器的压迫导致产生临床症状。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右季肋区不适感或胀痛,偶有因左肝巨大血管瘤压迫胃肠道产生消化不良,伴随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人因为巨大血管瘤或肝门部血管瘤对胆道的压迫引起胆道梗阻,出现*疸,或压迫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导致布加综合征。极少数因自发破裂或外伤情况下破裂而并发腹腔出血,出现严重腹部症状。也有若有血栓形成或坏死可致发热及全身消耗性凝血等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会产生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肿瘤继续增大的担心、手术风险的恐惧以及治疗费用的顾虑。
诊断标准:肝血管瘤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多种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可极大提高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其中常规首选超声检查,再结合CT、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等综合判断。肝血管瘤可有典型和不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超声、CT和MRI检查的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1%、77%和92%。对疑似病人常规进行多普勒超声加超声造影、MRI或CT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在有乙肝病史或肝硬化的情况下尤其应注意不典型血管瘤与血供丰富肝癌的鉴别,以及不典型血管瘤与肝转移瘤的鉴别。
建议将肝血管瘤分为3级:小血管瘤(直径5.0cm)、大血管瘤(直径为5.0~9.9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径≥10.0cm)。
需要手术治疗的血管瘤
伴发症状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肝血管瘤,进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诊断不明确的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导致的严重焦虑等精神症状,须预防性治疗的肝血管瘤。
如何治疗肝血管瘤?
治疗肝血管瘤有多种手段,手术切除是肝血管瘤最彻底的方法,此外还有介入、放射、微波、换肝等治疗方法,专科医师会应根据病人情况,严格把握指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结:勿以“瘤”小而不为,要严密地看紧“他”,定期拿B超或CT照照“他”,防止害人。如果你有这类需求,可以来肝胆胰脾、疝外科(医院万江院区3栋9楼)和我们一起聊聊“肿瘤君”。
简
介
林志强
医院万江院区普外科三区(肝胆胰、疝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广东省医学会微创外科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专委会胰腺微创学组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消化内镜MDT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肝胆胰、消化疾病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肝胆胰专委会委员
东莞市肿瘤防治联盟肝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东莞市医学会肿瘤学专委会常委
东莞市抗癌协会理事
东莞市名医
年岭南名医
逢周一上午中心门诊、周六上午第一门诊专家门诊、周一下午万江院区特需门诊坐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