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上焦之水的方子》
在成人体内,60~70%的质量是水。儿童体内水的比重更大,可达近80%。对于人来说,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物质。
水遍布人体周身。水是很容易出现问题,出现各种问题,因涵盖的面太广太细,治理起来并不容易。水湿在身体为患,变化多端,所以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水在人体内停滞,容易成腐败的水,身体容易发出腐败的味。
我们大概听见“脑水肿”“肺水肿”“面部浮肿”“全身浮肿”“脚肿”“关节炎”“中暑”“*汗”等等,关于身体的部位水无法正常运转,使得水之废物蓄积于体内的各种病名。我们也统称为“水*”。在《伤寒杂病论》的体系中,水气、湿、水饮、痰饮甚至痈脓都可称为“水*”。
说水*之前,需要说一说身体里的气,人体中没有纯气态的东西,只有偏气态的东西,或者气态和液态的结合,水蒸气,如人呼出来的气。如果气多水少的时候,就是“气滞”,诸如叹气打嗝、气窜,女性的唉声叹气。
这个淤堵的气滞,如果水湿多,象雾一样的形成的淤堵,我们叫做“湿气”。例如夏天的空气湿度大,内外交感,湿气还是气态的,雾也是气态的,雾形成了露珠才是液态,一个雾的浓度再高,在墙上就形成了露珠,在人体就叫做“水饮”。
水饮是液态的,如果厨房里的脏水久而久之凝结成脏东西,混在水饮中形成脏的结痂或者粘稠质的物质,叫做“痰饮”。他们是一个东西,只是程度和密度的不同。痰饮,如果偏向于寒性的,一般来说比较静态。如果偏向于热性的,就会滋生细菌,在肺里的,就是化脓性肺炎。说明同样是一块瘀阻,如果身体有热,就会滋生细菌发炎。所以痰饮和痈脓是寒热之辩。恶疮浓疮是身体热的人、吃太好的人得的。大户人家好生恶疮。痈阻是恶疾,生于外就是恶疮,生于内就是癌症。
这就是水在身体内从开始的水雾,到水湿、水饮,到痰饮、痈脓,甚至是癌症,渐步的过程。
水呢,又根据病位的不同,称为不同的”水“。“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汗。”皮水和风水,水在表。正水和石水,属于里水。*汗则是里虚,湿热郁积于外,通常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伤气血,至痈脓。
《金匮》是以病机命名,气不化水,造成水停以后,它要泛溢,泛溢到哪?有深、重、表、浅不同的病情。在辨治思想上,以病之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所以,这个治疗总原则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表现在身体上呈现一系列的证,比如目有卧蚕、腹满、胸满、身肿、喘不得息、汗出短气、心悸、苦冒眩、小便不利、肠鸣、身重、一身尽痛、身*...等等
水之为患,主要的去水饮的经方药有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木防己、白芷、椒目、葶苈子、大腹皮等。
当然大*6g以内利小便,暂且也把它当成去水饮之药吧。麻*也是最好的去水肿的药,特别是皮水。因为它打开孔窍。让水通过孔窍排出身体。半夏呢降水逆,去水热之结。桂枝和生姜,它们都有热能,另外又有一种向外打开的势能。热能相当于是太阳。太阳把水晒干,这是最常见的现象。
几个书中涉及到的名词
痰饮:是饮,不是痰,是中下之饮,胃肠间之饮
悬饮:半表半里肋下之饮
支饮:中上之饮
留饮:结在心下的饮
溢饮:在表的饮
水饮证的层面和相关药物,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点击:
草药的故事
《去水饮之要药》
中焦的水证:中焦有饮证的时候,就是伤寒里面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那套方子,它的套路就是上下解决。我们的大原则是在上从上解,在下从下解,在中间则双向解。一个问题在中间的时候往往可以双向解决,两头走。白术是气化中焦的,桂枝能够气化到肌肉,白术和桂枝的组合,叫做层层气化。苓桂术甘汤还加了茯苓,五苓散里面还有泽泻和猪苓。泽泻猪苓茯苓,都是往下利水渗水的药。
上焦水饮,胸腔有水:“膈间有支饮”,“支饮胸满者,厚朴大*汤主之”。厚朴枳实这两味药《伤寒论》里胸满腹满都用。针对于胸部的水,《伤寒论》里给出的一个具体的药是葶苈子;如果说是有水饮的咳嗽,还给出了一味药,细辛,而且在水饮咳嗽的时候细辛往往配合桂枝。所以,水在胸部的时候,一般用到这样几味药葶苈子、细辛、厚朴、枳实,还有桂枝。细辛有了香味容易被阻挡,它的势能就在肺这个区域,胸这个区域。许多情况下咳嗽就用到细辛,内有寒饮也用细辛,细辛能疏通肺里面的孔窍,消掉肺里面的水湿。
《伤寒论》里去水饮的时候,就会用到桂枝,因为桂枝本来就是一个从中间向外的大势能。葶苈子好比防己,是一个淡渗和辛都有点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利水的东西,它的势能是在胸肺这个区域比较擅长,所以说“胸中有支饮,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还有厚朴枳实这样的药也开胸里面的气,有饮也会用到厚朴,它不仅是一个散的势能,还是一个燥的势能,也会有一些燥湿作用。胸水不用枳实,因为枳实酸。
再往表走,表水,用麻*桂枝。但无论水是在中焦还是到表,都会用到白术。说明白术的势能可以一直往外走,但用在表这个区域要配合桂枝使用。水在表,最好的办法不是汗解,而是从水道解,生石膏就是一个聚气成形,跟表有关系的下行药,让宜散上去的能量凝结成水的下行药。
当水饮堵在肺里面致咳嗽的时候,肺这个层面更里一点,用五味子,五味子酸收更厉害,一酸一收,下行势能更强,就会更走里,厚味则走里。跟肺跟里面有关系的,尤其是以咳嗽为主证的就使五味子作为下行药。所以五味子的势能更往里,它可以解决肺这个系统的下行问题,生石膏解决表这个系统的下行问题。有的时候生石膏五味子也会同用,比如厚朴麻*汤。
如果往表的水是热性的,表水热,《伤寒论》里面提出了两种方案。如果不是很热,用麻*和生石膏的组合利表水但是如果是真正的热证,如果说有*疸,用茵陈。茵陈是淡淡的有香味的药,有一点淡,有一点微凉,有一点微苦,有一点香味,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竹叶、连翘,所有这一类味道的草药都利湿热都利*疸。关于五味子细辛和麻*生石膏的组合,这两样药物组合妙趣无穷。
水饮在中下焦:水饮到了下焦,就不再使桂枝和白术,病在上从上解,病在下从下解。水饮在下焦,用泽泻猪苓茯苓滑石这样的利势能药物。一切有和茯苓泽泻相类似作用的淡渗的药物都利下焦。如果再合上点热象的话,加大*,大*除下焦一切瘀堵。利下焦水的还有椒目。总之是一个原则,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病在中间,两头解。
痰饮病篇方剂有:
水饮在中焦(心下痰饮),证见胸胁支满、目眩、短气的苓桂术甘汤;
水饮证结在半表半里(悬饮),满坚内痛的十枣汤;水饮在表(溢饮);
需要发汗的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饮在中上(膈间支饮);
饮结坚满程度略轻,证见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的木防己汤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以及饮在中上(支饮),以头晕为主证的泽泻汤;
和同样饮在中上(支饮),但以胸满为主证的厚朴大*汤;
饮在肺区域(支饮),以呼吸困难为主证的葶苈大枣泻肺汤;
心下有支饮,证见呕而不渴的小半夏汤;
膈间有水,水停心下,证见呕吐、眩悸、心下痞结的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在中下,证见腹水,口舌异常干燥的己椒苈*丸;
治饮证水逆,证见反水吐水,头眩晕,脐下悸的五苓散;
以及水饮有吐的饮证善后方,证见胃部虚弱不适,气满不能食的《外台》茯苓饮。
苓桂术甘汤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这个方子在临证上运用很广泛。这是治中焦水饮的主方,多数治水饮的方子也是由它变化而来。
“心下逆满”,水饮囤积中焦则有心下满;气化上行不能顺畅,人体就会有心下“逆”的感觉。
“气上冲胸”,这是类似于奔豚的反应,虽然不是起自脐下,原理是一样:水湿不能顺畅气化上行,到胸部就阻塞住了,就会有气上冲胸之感。
“起则头眩”,蹲下站起来头就晕,严重的甚至什么都看不见,要扶墙。人体是一个整体,当我们说脾胃有水湿的时候,不是说水湿仅仅在脾胃,而是以中焦脾胃为主。事实上有湿证的时候全身哪里都会有水湿,比方说脸会肿,舌头会胖大,小肚子也比平时明显,等等,自然大脑里面多少也会有水湿。大脑水湿多,就会头昏不清醒;水湿多则滞则血液循环也不会好,蹲下一站起来,大脑供血不上则眩晕。
“脉沉紧”脉沉,邪气在里;紧主寒,亦主束缚而不通畅。这是湿证有可能出现的脉象。但脉象这个东西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中焦水湿也未必就现这个脉象,临证上缓脉弦脉也很多。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前面我们学过,表有水湿是大青龙发之,大青龙里有桂枝麻*发汗,合生石膏下行还能利尿。此处水湿主要是在下焦不能去,还会在肌肉经络里窜行,身体便会“振振摇”。
方中的几味药都是之前学过的。先说炙甘草,因为这个药不好解释,按说甘甜的药是会助长水湿的,这里怎么会用?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胃的功能弱(或云津液虚,水湿和津液不是一回事,水湿是淤阻,津液是已被吸收利用的能量),就算要攻淤阻,也是可以加炙甘草的,比如调胃承气汤就是承气汤加上了炙甘草。后面的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就没有炙甘草,看其证是实证更明显,而胃虚不明显。这两个方子主要还是以胃的功能来区别立方的。第二,水湿去掉,也就是邪气去了,需正气来填充,脾胃虚者,恐津液难以速生,正不来则邪来,水湿就有可能还会再次囤积,所以也可以用炙甘草。我们现在的炙甘草是蜜炙的,一般认为《伤寒》里的炙甘草事实上就是直接炒或是炙的,并不加蜜。我赞同这个说法。几个祛饮的方子都有炙甘草,而且用量不轻,如果蜜炙的话,恐有滋腻助湿之弊。
相比桂枝,白术香气温厚,走散力不强,气化的主要是中焦区域,擅长化中焦脾胃的水饮。
茯苓将不能气化的水饮从下焦水道通利出去。
桂枝的气化之力是往肌肉走的,走的是大循环。桂枝的用量比白术还多,因为《伤寒论》的思路注重整体,注重人体的大循环。人体的能量气化出表,剩余的才能代谢为尿液排出体外,这是一体之运行。就像蒸笼的原理,水蒸气上不去,也就没有凝结的水珠滴下来,只是一团不运行的水凝聚在锅子上面。
桂枝这味药在经方里似乎是无所不能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之一,表证用它,里证用它;水湿痰饮瘀血用它;虚实寒热也都能用它。这当然不能理解为桂枝通治百病。经方的治病治的不是病,治的是人体的秩序和循环。桂枝是走体表大循环的,只要需要走外的力量,需要建立从脾胃到肌肉的大循环,桂枝就都能用上。
这个方子的思路就是桂枝白术层层气化,茯苓淡渗利水,甘草善后。
十枣汤方
《伤寒论》第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金匮要略》: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线匕,赢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看后面的证,“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这是表未解,后面又说表解了,只是里未和,要用十枣汤这样的至猛至烈之药来攻。这显然是有错简的。我们不管错简,只就事论事来说这十枣汤。条文中符合的证应该是:“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和“不恶寒”。
“心下痞硬满”这是大陷胸汤的证,后面还有引胁下痛。心下是偏里的区域,胁下是偏半表半里的区域,都痛,说明是结在半表半里的饮证,结得满坚。连三焦和呼吸消化道的区域都牵连上了。同时还有不恶寒,说明不是阴证寒证。那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十枣汤来攻了。
如果结得够坚够满,够严重的话,一般都要使用甘遂、芫花、大戟这样的*药才能去。
甘遂、芫花、大戟都是*药,是大泻之物,能够把人泄虚脱了,说如果说津液不足,能量不够的人万不可用。这三味药都是泻水破结的偏性极强的药,所以得用大枣煮水来送服。大枣是甘的,甘则有缓之性,能缓和药性;大枣还能建中,能护胃气。这里大枣可以多用,肥者十枚,应该是上百克的剂量。煮成浓汁,送服药末。这三味药都极峻烈,所以服得很少,等份研成末,一共服一钱匕。一钱匕据考证大概是1.5到1.8克。这是竣下之药,服了会水泻无度,需身体强壮的人才能这样攻,身体稍弱的只能服一半,也就是不到一克。且只能服一次,若病未除,最多再加服一半的药量。有些肝硬化癌症的晚期患者,就算有满硬痛的证,如果在气血功能上现阴证,也不能用这样的药来攻,攻则促其速死。初学者先不要试用这样的方子,就算不是初学者,也宜先用大*芒硝来攻,确属中病而力量不够再考虑用这个方子。
如果是肋下有水,不用甘遂,可用大柴胡。
大青龙汤方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这是适应水饮在表的情况,主要证状是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其组方思路为麻*桂枝发汗,杏仁宣散助麻*发表;姜草枣补津液;有微热加生石膏。
想要更加详细了解大青龙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