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兰娟郑树森等5名中国学者当选美国医学
TUhjnbcbe - 2021/3/23 21:11:00

来源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著名的非营利学术组织,汇聚了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精英,其中包括3名诺贝尔奖得主、18位美国总统奖得主、位美国工程院院士、94位美国医学院院士及4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由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最杰出(Top2%)的学者组成,每年经过国际同行提名与严格评选产生(由现有Fellow推荐,经两轮筛选,最后经全体Fellow投票选举产生),是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现约有余位Fellow。年2月15日,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年选举产生了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Fellows),以表彰他们在医学与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其中包括5名中国学者。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入选者任职于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共有5人(以下排名不分先后):苏国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枢神经再生与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脑与认知国家实验室,及眼科学系解剖学讲座教授。《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NRR)杂志主编。苏国辉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致力研究视神经系统轴突再生。年获选为中科院院士。年获选为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年获选为DABI(DanaAllianceforBrainInitiatives)会员,年获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苏国辉院士长期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的研究。在视觉相关领域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⑴视觉传导路发育的相关开拓性工作,其论文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和高被引论文;⑵视觉传导路损伤后的可塑性研究;这部分完成于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开拓性研究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⑶视网膜损伤后再生的研究;苏教授团队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并首次证实了成年鼠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长距离再生;这一外周神经移植模型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和应用。近年来苏国辉院士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利用多种药物和非药物手段,包括纳米材料、营养因子、中草药提取物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免疫治疗、运动康复和光疗等,促进神经保护、修复和再生,进而改善神经损伤和精神疾病。截止年底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多数发表在本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上,如NatMedicine、Neuron、SciAdv、NatCommun、NatProtocol、PNAS等,文章被引用达次,并获授权专利16项,包括2项美国授权专利。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医院,长期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现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李兰娟院士承担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发表论文余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JM、CELL等SCI收录杂志发表余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李兰娟院士自年开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年始建立《感染微生态学》,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创立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为感染防治提供崭新思路;近年来承担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和抗击新冠疫情中取得众多成果。郑树森,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医院,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以及肝胆胰外科专家。目前担任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生命科学学部二部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肝移植组组长、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外科学会器官移植学组组长、浙江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国际肝病学术委员会委员。郑树森院士在移植技术和围手术处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在国内率先采用非静脉-静脉转流技术,截止目前已安全施行非转流肝脏移植余例;在国内率先采用不放置T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的胆道重建技术,有效降低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病率;在国内较早将拉米夫定应用于防治移植后乙肝病*再感染和乙肝复发;在国内率先将人工肝支持系统应用于重症肝病患者肝脏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并于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庞代文,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纳米生物技术、纳米光电显示技术。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年湖北省重大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人选(第一层次)。国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及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研究”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病*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庞代文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光电显示技术研究,发表SCI论文多篇,他引近万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4件。代表性成果包括:建立了半导体荧光纳晶(量子点)活细胞合成方法及量子点标记单病*三维实时动态示踪方法;实现了单个病*水平上病*侵染宿主细胞动态过程的实时跟踪并较详细地诠释了禽流感病*侵染机制;推进了量子点背光显示技术。陈春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主要研究领域:纳米生物安全性及其化学基础研究,生命体系化学自组装与纳米药物研究。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诺贝尔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在中科院高能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实验室,任课题组长。年6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先后主持科技部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欧盟第六、第七框架计划(EU-FP6FP7)、欧盟“地平线”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协调研究计划(IAEA)等多项国内与国际合作项目。担任ScienceBulletin与NanoImpact副主编。入选ThomsonReuters公布的“全球高引用科学家”。陈春英教授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评价、新型医用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在NatureCommun、JACS、AdvMater、PNAS、ACSNano、Small、Biomaterial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余篇。研究成果被引用1.8万次,H-Index为68。申请发明专利17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7项,国际授权PCT发明专利1项(美国、欧盟、日本)。负责建立我国第一个纳米技术国际标准,被ISO和IEC颁布为全球使用的标准方法。陈春英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高效低*抗肿瘤纳米药物的研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2)典型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核分析与同步辐射技术及组学技术用于生物体系纳米颗粒暴露和效应标志物的研究;(4)易感人群环境污染物长期暴露的分子*理学研究。完整名单: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兰娟郑树森等5名中国学者当选美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