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好几个朋友拿着肝功能检验结果来咨询,比对着肝功能检查的化验单,说:
李大夫你看,我转氨酶高,转肽酶高,碱性磷酸酶高,这是不是很严重啊?我会不会发展成肝功能衰竭呀?
这些指标?肝功能衰竭?看来我得给你科普一下了。
所以,这些指标究竟能不能代表肝功能衰竭?为此,我特意写了这期科普文章,主要是想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肝功能衰竭。
1、什么叫肝功能衰竭?
肝脏是咱们人体的生物加工厂,担负着各种物质的代谢和合成,同时还具有胆汁分泌、解*及排泄功能。
之前谈到的转氨酶、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只是些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而并不代表肝功能衰竭。
首先,肝衰竭(liverfailure)不是一个单独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
肝衰竭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引起肝脏合成、代谢、解*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疸、肝性脑病、腹水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病*性和药物性肝炎是成人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病因。
按照疾病的情况不同肝衰竭可分为: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
依据定义,如果从它的临床症候群中推断的话,应该包括有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红素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蛋白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等,因为正是这些指标的异常会分别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疸、腹水,而转氨酶并不属于这类指标中的。
而临床应用的肝脏切除后“50-50标准”是指在肝脏切除手术后5天时如果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50%及血清胆红素50μmol/L,那么他发生肝衰竭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高。
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更能反映肝功能受损严重程度的指标,而不是转氨酶、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这些指标。
2、什么是肝性脑病?
前面提到,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lopathy,HE)是肝衰竭症候群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从肠道来的*性物质不能被肝脏解*或清除,或通过侧支循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中而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肝性脑病的表现多样,轻则行为改变,重则昏迷,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肝昏迷。临床上将肝性脑病可分为Ⅰ-Ⅳ级:
●Ⅰ级:行为改变、轻度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睡眠障碍
●Ⅱ级:嗜睡、中度意识模糊
●Ⅲ级:明显意识模糊(昏睡)、语无伦次、昏睡但呼之能醒
●Ⅳ级:昏迷、对疼痛无反应
有学者依据病因的不同将肝性脑病分为A、B、C三型,A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引起大量肝细胞破坏,残存肝细胞不能有效清除*物而导致中枢神经功能紊乱,B型是肝脏本身没问题,存在异常门体分流导致,这在我国少见,C型是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或伴有门体分流的患者,在摄入过多的含氮食物,出血等诱发。
3、肝功能衰竭如何治疗?
肝衰竭的治疗原则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首先针对病因及诱发因素治疗、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人工肝支持和必要时肝移植等。
一旦确诊急性肝衰竭,应立即开始病因评估。这点十分关键,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早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例如针对病*进行抗病*治疗,针对药物性引起的应该停立即停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其次是要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这可能包括代谢紊乱、脑病、脑水肿、癫痫发作和肾功能衰竭等等。
人工肝可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基本原理与人工肾(血液透析)一致,就是用机器代替肝脏的功能,但是由于肝脏具有大量极为重要的合成功能,而人工肝大部分只能行使一部分代谢功能,因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目前设计用于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支持系统主要分为2类:一种为非细胞系统,包括血浆分离、血浆置换、白蛋白透析和基于活性炭的血细胞吸附;另一种为包含活肝细胞或肝组织的系统,又称为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
急性肝衰竭的病程变化是十分迅速的,当内科手段都用上病情没有逆转时应该积极考虑肝移植治疗。这其中的关键是及时评估以识别那些需要肝移植的患者。
准确判断肝移植的指证特别重要,除了判断急性肝衰竭患者是否可能自行恢复外,同时还要看患者是否合并肝移植的禁忌证,例如合并严重的感染、心肺功能极差等情况时就不适合做肝移植手术。
文献报道,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超过60%,约55%的患者将不需肝移植即可存活。
肝衰竭是连续演变的过程,治疗上刻不容缓,治疗过程中需要随时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策略。
如果发展到肝功能衰竭的状态时你会发现肝功能指标中转氨酶有可能是正常的,而胆红素水平会特别高,这就是我们临床常说的“酶胆分离”,代表肝细胞已经完全坏死,并没有什么酶可以释放出来了,所以再也不要把转氨酶和肝衰竭拴在一块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