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90后rdquo王泰龄
TUhjnbcbe - 2021/2/5 5:42:00

导读

“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的这段名言用来形容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王泰龄最合适不过了。

年10月29~11月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届中国病理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10月30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步宏教授宣布,医院病理科王泰龄教授获“年度中国病理事业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全*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卞修武院士颁发荣誉证书。

王泰龄教授从事于病理研究工作70余年,主持、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为我国《肝炎防治方案》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慢性肝炎病理分级分期标准,重型肝炎、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病等病理诊断标准。

王教授已是93岁高龄,但是凭着她对病理学、对患者、对手中的显微镜有着深沉而执着的热爱,仍夜以继日奋战在肝病病理会诊第一线,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她的唯一期望就是我国病理水平能够不断提高。

芥子须弥,一腔热枕,桃李芬芳,惟愿中华病理强大。

王泰龄教授简介

王泰龄教授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北京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历届评委,中华病理学杂志常务编委等。年获卫生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曾主编、参编了《现代肝脏病学》、《实用肝脏病学》、《酒精性肝病》等多部肝病专著。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及近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共14项。

年退休后致力于肝脏病理学的开展,积累资料,拓宽了对肝病病理的认识,加强临床病理交流,在全国肝病病理学习班的历次讲课,积极培养人才。因在肝病病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于年9月授予终身贡献奖。年承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病理诊断标准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总结了10年的肝穿病理,力求密切结合临床并与国际接轨。近日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肝脏权威杂志Journalofhepatology。

王泰龄教授

01萌生了学医的想法

⑴因为生病打针

在小的时候,王教授和他的家人都是都是租住在北戴河的房子里,有一天晚上,王教授突然肚子疼,正好他们的邻居,就是一名医生,医院之后,那名邻居给她打了一针,他的手法很好,打针一点儿都不疼。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所以,让她萌生了学医的想法。

⑵因为自己的家庭条件

王泰龄出身教育世家,父亲是唐山一所中学校长,母亲是数学老师。哥哥王宝恩也学医,医院的院长,是我国著名肝脏病学家、肝纤维化研究泰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创始人兼第一任主任委员。

成长环境的熏陶让王泰龄从小就坚定了学医的想法。

02因为自己师傅的严格要求,所以追求完美

⑴遇见师傅

解放前,我国病理很落后,全国从事病理工作的不到50人。许多院校想建立病理科,但苦于没有人。“

年年初,北京协和医学院被日*占领,被迫关闭,协和的师资全都转移到北京医学院。从北京大学的医学院毕业之后,王泰龄就开始了病理学研究,在这里,她遇见了中国病理学的奠基人胡正详教授。正详教授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医学院,医院继续学习病理学,回来报效祖国。

胡教授就倡导:一是出书,二是积攒病理切片,还带领我们举办全国病理师资培训班。

⑵师傅严格要求

胡正详教授严谨治学的理念和高尚的医品医德始终影响并激励着王泰龄,他对青年医生的要求严格到几乎苛刻。

王泰龄说:“有一次,胡教授让我给学生讲炎症,问我备课的情况。我说,您上课的内容我全都背下来了。他说,那怎么能行呢!你去图书馆把所有文献全部看完!离上课还有20多天,他让技术员推着小车陪着我去图书馆,把相关的几十本书全都借回来,要我把这些材料都看完才能讲课。

⑶要求完美

从那一次我就知道,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好,胡教授对我的要求是perfect(完美)。”现在王泰龄对自己的学生也是用的这个要求。

这个“完美”的标准伴随了王泰龄一生,直到现在,她还是这样要求自己。她的每一篇报告都要把患者的病史查完整,信息搜集全,在蛛丝马迹中找到患者病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到病情间的关联,有时还要查阅大量文献。

面对前来会诊的疑难病患者,王泰龄说:“医生要让患者很信任你。”

每一次讲课或者参加病理讨论,王泰龄都要重新准备课件和材料,按照主题和需要认真备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搞透才敢去讲。

⑷师傅的影响

“通常开临床病例讨论会的都是协和医学院的老教授,水平很高,但胡教授放手让我去参加,他很鼓励青年医生参与实践。胡教授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帮助最大、值得我敬重的人。”

她意识到,病理学是各个临床学科的基础。就这样,王泰龄在病理培训期间留在了胡正详所在的协和医学院病理系。

在前辈的指引与帮助下,王泰龄投身病理科,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03没做过尸检,叫什么病理大夫

“没做过尸检,叫什么病理大夫?多经过几个尸检,所有的病都能够了解了。” 

谈到目前最大的忧虑,王泰龄说:“唯一的担心就是现在尸检太少,对于病理学的发展而言,尸检是最好的推动。”

刚解放的时候,我遇到的所有患者和家属都签字捐献做尸检,医院给他们发一个证书,大家觉得去世以后把遗体捐献做尸检是很光荣的事情,对医学能有很大贡献。我也要捐献的!年协和医学院重建的时候,所有的教授都签名——我死后遗体要做尸检……

王泰龄说,“我总想,在我死之前得把一件事办好,医院重新开展尸检。”

因为她扎实的病理学基本功正是得益于实践的实践,这个实践的过程让医生能够进一步思考之前对患者的诊断,填补病理学认识的空白。

从年调任医院病理科主任以来,王泰龄带领她的团队和学生积极开展尸检、外检、分子病理技术研究,积累整理有价值的资料,培养病理医技人才。

04对待工作和病人认真负责

①工作认真负责

她说:“一两年前还能工作到晚上12点,现在每天下午五六点就得回家睡一会儿。睡醒了再看书或准备讲义或出当天的病理报告,直到深夜一两点才睡。不是我们不休息,是患者不休息。

经过12个小时之后查资料,医院旁边的宿舍,一般除了节假日以外,王教授都是在单位宿舍所度过的。

因为她总觉得自己打车,要到家需要一个多小时,有时候还可能堵车。

工作一直是一样的,枯燥无味而繁琐,她从没变过,每天坚持8点上班,工作12个小时,终年无休。

早上8点,年逾九旬的王泰龄已经坐在医院病理科的办公室里,一边低头看显微镜,一边与学生交流着。

从90岁前,她几乎从没有过在8点前回家,退休二十年,虽然身体精神比以前差了很多,她从没在意自己过的年龄。

王泰龄说,“大部分人到我这个年纪都退休了,可我还有任务,我希望我能多培养些年轻人。在我还有分析能力的时候,我就还能工作。要尽量把我这多份肝病疑难杂症的会诊报告总结出来,要不我不在了,这些就成为废纸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②拯救得“肝病”的三岁小男孩

这名病人是三岁的小男孩,他是出生在河南,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不知道那是劣质的奶粉,就给孩子喝了,当父母发现不对劲,医院诊断为肝炎,所以按照一直按照肝炎治疗。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又去复查,医院给出的结论是,他有肝病,就是需要移植肝。当时小男孩和小男孩的父母,心里就感觉很难受,就很不敢相信当地医生所说的话。他们是掏不起移植的费用。

当时有人提议,去找王教授,说不定还有一线的生机,当医院的时候,王教授说,这就是不需要做移植,回去注意营养,慢慢调理一下就没有什么大问题。

当时,这对父母激动的就要跪下了,因为他们知道为了给孩子治病,花了太多的钱,背了很多债,现在终于能够喘口气了。

当王教授的学生或者是同事给病人出具病理报告的时候,王教授都会把报告拿到手中,改到10~20遍之后,这份报告才会到病人的手中。

这对王泰龄来说,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可对于病人而言,是明确诊断,重燃生的希望。

05活到老,学到老

因为他王教授所医院全科的,所以她要每次面对不同的学科,认真的去研究去整理,去学习,而且会翻阅大量的文献。

她觉得现在的科学发展非常快,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用,需要查相关的资料。而且她觉得自己是没有假期的,因为病人是没有休假的,她需要做好准备。

宿舍房内会有很多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好多的书籍,顶到天花板的书架上满满地堆着专业书籍,从心血管到妇科,从病理学基础理论到最新出版的外国译著。

如今,王泰龄教授仍满怀理想,在不停息的工作中继续拓展生命的宽度,积累生命的厚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90后rdquo王泰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