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院内那些潜规则
TUhjnbcbe - 2021/1/12 9:18:00

一、医院为什么不是酒店?医护为什么不是服务员?

王辰院士曾指出:社会有一点误区,认为医疗行为有点像商业服务,这在根本上是不对的,医疗问题的本质是照护,而不是服务。这个照护和服务在本质和内涵上是完全不同的。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协委员、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向全社会呼吁:医院是求医而不是买医,这其中寄托着信任和希望医患关系应该是信任和救护的关系,这是最纯粹最神圣的关系。

王辰院士和凌锋委员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商业与买卖、消费相伴随;照护、救护与关怀、抚慰、治愈相伴生。尽管只有两字之别,却差之千里。

把看病当成买卖的大有人在。曾经发医院“医生抢救时剪坏病人衣服遭索赔”事件,医院索赔元,后在民警的调解下,患方获赔元。这位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码归一码,医院提供的是有偿服务。

医者抚慰生命,生命尊重医者,这原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系,却在部分人心中已经异化为了等价交换的买卖消费关系。很多患者认为,医院是花钱看病的,既然花了钱,就属于消费行为。我就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我的病,必须赔钱;工作中有疏忽,必须赔偿;人没救过来,必须偿命。

这样的观点和逻辑是非常荒唐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可以交易买卖,唯独人的生命除外。你花了钱可以买来你喜欢的任何商品,但你的生命和健康是花钱就能买来的吗?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不仅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医院不是酒店,医护不是服务员,除非你把自己当盘菜。医疗的本质是照护,医患关系的本质是救护,这样的定位和价值观不仅是医疗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更是人民群众健康得以更好保障的根本。

作者:淅水

来源:三甲传真

二、有一种熟人聊天,真是害人不浅,甚至可以索人性命。

01

5年前,我接诊了一位慢性乙肝患者,熟人介绍来的,46岁男性,有着体面的工作和不错的薪水,长相不是很英俊,却让人感觉很温暖,一双弯弯的眼睛满是笑意,让我印象颇深。

他是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家中兄弟3人均为慢性携带者。

他当时因转氨酶升高就诊,已经符合抗病*治疗指征。在跟他详细交代了抗病*治疗的必要性,及各种抗病*药物的利弊之后,我建议他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治疗,每个月随诊。他表示知情并接受了我的建议。

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却再也没有见到他。

半年前的一天下午,快下班时,一个病人蹒跚的身影出现在诊室门口,他晦暗的脸色,瘦削的面庞,金*的眼白,硕大的肚子,这一看就是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我赶忙让座,他一双黯淡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我,喘着粗气说,大夫,你还记得我吗?我以前找你看过病,就是那个***介绍的。

我的大脑在记忆的海洋里使劲搜索,终于想起来了,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个患者。

我看着他现在的样子,很是惊讶,他和从前判若两人。我问他有没有坚持吃抗病*药物,他低下头,眼睛不敢直视我,半天才嗫嚅道:就吃了1个来月,我一个很好的哥们说,吃抗病*药更容易得肝癌,他们单位***吃了2年抗病*药,本来好好的,结果吃了抗病*药,得肝癌死了。我听了他的话,害怕了,就没再继续吃药,就自己抓点中药吃……

我无语……

我把他收住院,检查结果显示,肝硬化晚期合并大量顽固性腹水,治疗效果很差,在输了很多白蛋白、血浆并且利尿、放腹水治疗后,他最终还是走了,死于肝昏迷。他临死前的那段日子很是痛苦,因为大量腹水他根本躺不下,即便每日每夜坐着,也是呼吸困难、气喘吁吁。因为无法活动,臀部压疮,因为低蛋白,压疮长不上,因为肾功能衰竭,他无尿、周身浮肿。我清楚地记得,他临死前空茫的眼神、气若游丝的呼吸、肿胀的变了形的身体,重度*染的皮肤。

可我心里清楚地知道,如果他5年前没有听信熟人的话,好好抗病*治疗,他现在也许还健康地活着……

02

1年前我接诊了一个肝损害的患者,王*,58岁男性。他原本身体很健康,性格也很开朗,每年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自己平时也很注重养生保健,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可偏偏在一次老友聚会中,他听说吃三七粉对身体好,谁谁谁吃了三七粉后,多年的偏瘫都治好了,谁谁谁的老伴吃了三七粉,心绞痛再没犯过……

本就很重视保养的他,果断上网买了一堆所谓“三七粉“吃了起来。吃了1个多月,他觉得身体越来越乏,食欲也明显减退,而且面色萎*,气色很不好。他觉得身体似乎出了什么毛病,到医院一查,吓一跳,转氨酶多,胆红素多。住院系统检查,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元凶就是他吃的“三七粉”。

其实他吃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三七粉,而是“土三七”。真正的三七是名贵的中药材,价格昂贵,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上应用广泛。而土三七与三七虽外形相似,可功效却不可同日而语,其中含有一种吡咯烷类生物碱,具有肝*性,不正确服用会导致肝损害,严重可引起肝衰竭而致人死亡。不良商贩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往往会“狸猫换太子”,将廉价的土三七冒充真正的三七售卖。

王*就是吃了土三七导致严重肝功能衰竭,好在经人工肝等治疗,花了好几万块钱,命算是保住了,现在恢复的不错。

03

小敏,11岁,6岁时查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她原本跟爸妈住在一起,每天自己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的不错,病情还算稳定。后来爸妈因为生计外出打工,把她寄养在了乡下奶奶家。

刚开始,奶奶也知道小敏需要打胰岛素控制血糖,小敏也很乖,每天都按时皮下注射胰岛素。可渐渐的,邻里乡亲和小敏学校里的同学都知道小敏每天都得打一种针,流言就在这个闭塞的小村子里慢慢散播,说她得了一种怪病,不打针就会全身皮肤烂掉、眼睛瞎掉。他们看小敏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由开始的友好亲善,逐渐变得鄙夷嫌弃,有时还夹带着些许怜悯和恐惧。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她,好像她是一个瘟神,唯恐避之不及。

这让小敏很是伤心,奶奶也从邻里们的眼神里读出了别样的意味,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一天,村里的会计找到奶奶,悄悄对她说,我前天去县里走亲戚,听城里人说糖尿病不能打胰岛素,打上就上瘾,一辈子就撤不掉了,快别让你家小敏打了……巴拉巴拉,如此这般。

奶奶听完也觉得小敏还这么小,这要是成瘾可怎么办。于是她果断让小敏停止注射胰岛素。最初几天,小敏也没觉得怎么样,只是总觉得口渴,每天咕咚咕咚要喝好多水,也没在意。

一天小敏在上课时突然觉得浑身无力,伴恶心、呕吐,老师和同学们以为小敏吃东西不对劲,引起胃肠炎,把她送到村卫生室打点滴。谁料想,小敏打着打着竟昏迷了,大家医院一检查,糖尿病酮症酸中*,住院5天捡回一条命。

小敏的主管医生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向小敏奶奶详细解释了1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小敏奶奶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04

那一年我在重症监护室轮班,一天值夜班时急诊送来一位昏迷的女性病人,55岁,平时身体健康,每年的健康体检各项指标均正常,就是血压偏高。这个病人在急诊做头部CT未发现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病变,血糖也正常,排除低血糖昏迷。患者入院后紧急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急检化验,结果一出来,倒吸一口冷气,严重的低钠、低氯血症Na85mmol/L,CI78mmol/L,,给予补充钠盐、纠正低钠、低氯血症后,患者逐渐恢复神志。

但是一个正常人,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怎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离子紊乱呢?患者清醒后,我仔细追问了她的日常饮食等情况。原来,她有家族遗传史,她的父母和几个兄弟姐妹都患有高血压,而且口服药物效果欠佳。她的父母都已经合并出现了脑梗塞、高血压肾病、冠心病,生活质量每况愈下,每年的医药费也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一个哥哥常年血压居高不下,加之抽烟饮酒熬夜,被主动脉夹层夺去了生命。为此她常常很苦恼,担心自己也会跟家人一样,疾病缠身,不一定哪一天就去见了阎王爷。

有一天,她跟一群老姐妹小聚,聊着聊着就说到了高血压的话题。一位平时很注重养生保健的老姐妹跟她说,盐吃多了,也会引起高血压,她的一个邻居本来血压正常,身体挺好,就是口重,没有咸菜、腌肉不吃饭,越咸越爱吃,结果有一天突然在家中昏倒,送医院一检查,血压飙到/mmHg,并发脑出血,幸亏抢救及时捡回一条命,但是严重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医生说他就是盐吃多了才导致的高血压。

她听说之后,觉得自己常年血压控制不好,可能跟吃盐有关系。在那之后,她就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盐饮食,每日饮食清汤寡水,几乎不放盐。咸菜、咸鱼、腊肉等食品绝对禁忌,到超市买东西,以前只看爱不爱吃,现在一定要看配料表,盐分高的一律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控盐饮食,血压不但没降,她反倒觉得浑身乏力,经常提不起精神、健忘,有时还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她也没在意,以为是老了,直到那天因昏迷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盐分是人体必需的物质,过量食用的确对身体不好,可能导致高血压、水肿,加重心脏、肾脏负担,且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胃癌,促进动脉硬化等。我国健康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食盐摄入量是3-6g/天。但是长期的低盐,甚至无盐饮食是万万不可取的。如果长期食盐摄入量不足3g/日,则危害更大,极易导致老年人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摔倒等意外,甚至口渴、没有食欲,影响人体正常的肌肉神经代谢活动。

总结:中国的老百姓有时候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在遇到身体健康或疾病治疗方面的问题时,往往对医生的话半信半疑,此时若有一个熟人或病友说**药可不能吃,吃了副作用可大了,他立刻奉若圣旨、言听计从,然后等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再急慌慌地来找医生救命。人体是一个很复杂的机器,出现问题时一定要找专业的营养保健师或医生解决,不要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不懂装懂。一定要相信医生、相信医生、相信医生!

作者:苏小猫

来源:掌上医讯

三、医生为什么不搭理未挂号的病人?

这是为啥呢?医院都是信息化办公,挂号不仅仅是收你几块钱的事,医院的办公系统内存入你的个人信息,方便你就诊、检查、开药、各种治疗等,医院的电脑系统都没你这个人,咋给你看病?

而且,医生在出门诊的时候,对待挂号和没挂号的人,态度绝对是不一样的。原因很简单,挂了我的号,你是我的病人,我的角色是你的医生,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医生和他的患者。没挂我的号?那你不是我的病人啊,那我的角色就不是你的医生了,穿了白大褂也不是你的医生,医院的诊室里也不是你的医生,我没有义务回答你的任何医学咨询。不要埋怨我冷漠,不要抱怨我不近人情,因为我也正在工作,正在认认真真的为挂了我号的患者履行我的职责,所以,他们比你重要。那么医生不搭理没挂号的人就很正常了。

在以往的印象里,不挂号的病人多数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口头禅----我就问一句,就一句,而且几乎从来不排队(对,你没看错、是插队),看病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的吗?对待这样的患者,绝大多数的医生只有一句话,去挂号,再问,还是,去挂号。由此会衍生出好多不必要的对话或者是争吵,有些素质不高的人,甚至最后脸红耳赤、无话可说,转而指责医生的态度、医德问题。

所以,如果在门诊发生口角,只要说一句“这是个没挂号的病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你只是个路人甲,我是个路人乙,我的角色不是你的医生,我和你没什么关系。不要一发生口角,就指责医护的态度不好。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没挂号的病人,医生也确实给看了,已本科室为例,一些术后的病人,而我恰巧是他的主治医师,术后已经出院,出现一些躯体的不适,而来再次咨询,他的情况,我很了解,在我已经完成门诊工作量的前提下,不挂号也是给看的。如果需要相关检查,还是需要去补号的。

一直有些患者抱怨,看病难、麻烦。挂号要排队、看病要排队、检查要排队、取药要排队,总之,各种排队,各种等待。那么,我也多说一句,看病,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何来不耐烦之举。健康都没了,急有个毛用?况且,如情况紧急,还有绿色通道,挂急诊可以先看。

人们在呼唤“医德”的同时,请不要忽略“病德”!

所谓“病德”,就是病人及其家属在对待疾病问题和就医时所应具有的道德。

白衣山猫,曾讲述过发生在诊室里的病人退挂话费的事,让我们对病德有最直观的认识。上午专家门诊,大部分病人通情达理,对我挺有礼貌。没有想到,临近下班,却接连来了两个奇葩病人。

第一个是个20岁贵州年轻人,自诉肚子上长了个块来就诊。电脑里接诊后,让他躺在检查床上,我给他检查。我扪诊后告诉他:这是常见的体表肿块,位于皮下的脂肪瘤,直径大概1cm,可以随访观察,半年左右回来复查一次,暂时不用处理。如果不再增大,可以不用处理。我让他可以回家了。小伙子站起来,一声不吭,拿着挂号单子就走。

过了一会,小伙子又回来了。推开就诊的病人,直嚷嚷:“你既没有给我检查化验,又没有给我开药,为什么不给我退挂号费?”

我告诉他,我给他做了物理检查,做了诊断,已经看过病了,也告诉他下一步的方案了,所以挂号费不能退了。

小伙子变戏法似地拿出一张B超单,6月中旬的B超提示:腹壁皮下0.8cmx0.9cm肿块。脂肪瘤。他说:“你看看,你看看,我的脂肪瘤多大?你说我1cm大小?明明是误诊,你的医德呢…”

我急火攻心,一口气接不上来,差点就那么吐血身亡了。

想想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还得赖我行医谋生。如被投诉还得扣钱。为五斗米折腰,木有办法啊。想到此,耐着性子解释。十分钟后,小伙子走了。

旁边一个老人不动声色地看着这一切。

看完了前面几个人,轮到那位老人。

老人61岁,右脚掌溃烂已经三月,医院已经治疗了好久。给他检查,发现右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温度明显比左下肢低,右足背动脉博动已经消失。大致判断,这是下肢动脉闭塞供血不足引起的右脚掌溃烂。我告诉他病情。医院没有专业的血管外科,医院血管外科就诊。

这时候,老人表现出很不高兴,要求退挂号费。他说:“医院看病,我还得挂号,你既没有给我检查化验,也没有给我开药,不应该退挂号费吗?”

老人走路已经颤颤,但吵起来一点不输年轻人,说到激动处,手拍桌子,口沫横飞。

我能不退吗?我不想吵架,也耗不过他呀。由于电脑里已经接诊,退挂号费程序繁多,如果跑完退好,可能一上午就不要看病人了。摸摸口袋,有钱,拿出十四元钱给他,他满意地走了。

一个专家门诊14元挂号费,分到医生头上不会超过3元,就这样,看了一个老人,赔了十元。

一顿午饭钱没有了。中午饭也不想吃了。

本来,全世界医生源自医术的判断最值钱。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医生的医术就不值钱了呢?难道医生非要卖药,非要卖检查化验才算是行医吗?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固然需要医者坚守高尚的医德,张扬以病人为中心、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如果没有安定的执业环境,没有病人及其家属的支持、理解与配合,医患和谐只能是一句空话,最终结果只能两败俱伤,既不利于医者也不利于病人。因此,我们在呼唤“医德”的同时,患者也不要忘了自己就医时的“病德”。

所谓“病德”,就是病人及其家属在对待疾病问题和就医时所应具有的道德。公允地说,现实中不少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只强调医者应如何待己,却忽视了自己应如何对待医者,缺乏应有的“病德”。

一般说来,“病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正确对待疾病的科学态度。医疗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服务,它不能完全以服务结果的好坏为标准;

其二,文明、良好的就医行为。病人是人,医者也是人,都希望得到肯定、鼓励和尊重。没有良好的执业环境和愉悦的心情,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其三,信任、理解的正常心态。病人就医应以信任医者为前提,没有患者对医者思想上、技术上的信任,正常的医疗活动就难以进行。在当前医患关系仍然紧张的背景下,部分病人或家属总是抱着怀疑的心态看待医者的检查和治疗。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要么是抱怨、责难、挑剔医者,要么是请吃送礼讨好医者,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

总之,医与患作为医患关系的当事主体,需要彼此尊重、相互信任。

来源:知乎、医师周刊

和谐的医疗环境,需要医患共同努力!

如果喜欢请长按,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内那些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