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丙型肝炎知多少
TUhjnbcbe - 2020/12/18 13:23:00

Part.0

案例报告

图1病*全套检验报告单

报告单解读

"三抗"阳性:"抗-HBs+、抗-HBe、和抗-HBc+",这说明乙肝病*感染结束,体内病*清除,是一种急性感染后的恢复阶段。

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可能感染丙型肝炎病*,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做丙肝核酸RNA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抗体并不是一种保护性的抗体。病*在体内悄悄地"躲藏"5-12个星期(平均8周左右)之后,这时,在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丙型肝炎病*的相关抗体。但是,这种抗体并不具有中和或者消除入侵病*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抗体是没有保护作用的。因此,丙型肝炎病*抗体阳性,并不表示不会再得丙型肝炎,只能代表病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丙肝。

图2病例记录

专有名词解析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内容▼

肝S6段:按照肝脏血管走向人为地将肝脏划分为八段,详见图3。

异常强化灶:也称为腺瘤样增生,是肝硬化背景下发生的结节性增生性病变,是肝细胞癌重要的癌前病变。

多发性肝囊肿:是一种良性的病变,一般都是先天存在的,边界比较清晰,可分布在肝脏的各个叶段,也可局限于肝胆内的小管。患者通常在40~50岁后才出现临床症状,与囊肿大小有关,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和右上腹痛,但程度不重。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属于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囊合成。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的方法。我们耳熟能详的肿瘤微创治疗、冠脉支架、脑动脉瘤栓塞等均属于介入治疗范畴。

肿瘤介入治疗:在特殊设备的引导下,寻找到直径小至1毫米的肿瘤供血动脉,从而有针对性地灌注化疗药——相当于我们用肿瘤组织把高浓度的化疗药物“过滤”了一遍。于是大量的化疗药物被肿瘤组织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的肿瘤药就相对较少,再经过肝脏的解*代谢作用,这样正常组织接触的化疗药就相对少了很多。

原发性肝癌:既往有“癌中之王”之称,主要是因为原发性肝癌在发现时只有1/5左右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剩下4/5的患者往往只剩3-6个月生存期,因此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呼。介入治疗技术出现后,使剩余的4/5患者显著延长了生存期,从而甩掉了“癌中之王”的帽子。此外,恶性肿瘤肝转移经局部综合介入治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门静脉置管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也已取得很好的疗效。

图3肝脏八段分法示意图

综上所述: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细胞肝癌(HCC)可能性大。同时,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值也较高(参考区间25ng/L),提示原发性肝癌。病*全套检查显示病人处于乙肝恢复期,对乙肝病*有免疫力;丙肝抗体阳性,表明病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丙肝,需进行进一步检查。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丙型肝炎吧。

Part.1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丙型病*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HCV)感染引起的病*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等传播,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一、病原学

图4丙肝病*

☆*病*科肝炎病*属

☆呈球形,有包膜

☆单股正链RNA

☆具有显著异源性和高度变异性

☆HCV对一般化学消*剂敏感;℃5min或60℃10h、高压蒸汽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HCV。

目前,将HCV分为6个基因型及多个亚型,我国以HCV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其次是2型和3型,未发现4型和5型,6型相对较少。

二、HCV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

①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②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

注: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丙型肝炎病*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丙型肝炎肝损害的主要原因是HC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学应答,其中细胞*性T淋巴细胞(CTL)起重要作用。CTL通过其表面的T淋巴细胞受体识别靶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I类分子和病*多肽复合物,杀伤病*感染的靶细胞,引起肝脏病变。HCV可破坏固有免疫应答,其复制能力超过了CD8+T细胞的清除能力,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

Part.2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抗体检测:抗-HCV检测可用于HCV感染者的筛查。对于抗体阳性者,应进一步进行HCVRNA筛查。

(2)HCV-RNA定量:HCVRNA定量检测应当采用基于PCR扩增、灵敏度和精确度高并且检测范围广的方法,其检测结果采用IU/ml表示。

(3)抗原检测:在缺乏HCVRNA检测条件时,可考虑进行HCV核心抗原的检测。

HCV核心抗原检测适用于丙型肝炎“窗口期”感染者及免疫功能缺陷的HCV感染者,可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感染HCV的黑猩猩或病人血清中提取lgG,用间接免疫荧光或间接免疫酶组化法检测肝内HCV抗原。

(4)影像学检查:目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腹部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MRI或MR)等,可以帮助监测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进展、判断有无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发现和鉴别HCC等占位性病变。

(5)肝脏瞬时弹性波扫描:是一种无创检查可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评估。丙型肝炎患者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6)肝组织活检:是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

二、丙型肝炎病*抗体确证试验——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

检测原理:硝酸纤维素膜条上预包被有HCV的合成抗原和重组抗原(Core,NS3,NS4,NS5)及对照线蛋白,将试纸条浸泡在稀释的血清或血浆样品中反应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温育。若样品中含有HCV特异性抗体,则可形成“包被抗原-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加入底物液后可显色。终止后,根据出现的不同条带情况判断结果。

其中:颜色深度达到对照线-1标准的判读为“+”,达到对照线-2标准的判读为“++”。

三、临床诊断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如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2)临床表现: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也可在参考区间之内,有明确的6个月以内抗-HCV和/或HCVRNA检测结果阳性的检测史。HCV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个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或发病日期不明。抗-HCV及HCVRNA阳性,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2)病变程度判定:肝活检病理学诊断可以判定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IV、HBV等病*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3)慢性丙型肝炎的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Part.3

丙型肝炎自然史

暴露于HCV后1-3周,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HCVRNA。急性HCV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抗-HCV阳性。大约最高50%的急性HCV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多数发生于出现症状的12周内。病*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5%-85%。不论是否清除病*,抗-HCV可长期存在。

HCV进展多缓慢,感染后20年,一般人群肝硬化发生率为5%-15%。感染HCV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嗜酒、合并感染HIV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促进疾病进展。合并HBV感染也可促进疾病进展。

HCV相关HCC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肝硬化,HCC的年发生率为2%-4%。上述促进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因素及糖尿病均可促进HCC的发生。

肝硬化和HCC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肝硬化发生失代偿年发生率为3%-4%。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生存率为80%,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生存率仅为25%。HCC在诊断后的第1年,死亡的可能性为33%。

Part.4

治疗及预防

一、治疗目标

抗病*治疗的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进展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HCV的清除可降低肝硬化失代偿的发生,可降低但不能避免HCC的发生,需长期监测肝癌的发生情况。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CV的清除有可能降低肝移植的需求,对该部分患者中长期生存率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肝移植患者移植前抗病*治疗可改善移植前的肝功能及预防移植后再感染,移植后抗病*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二、抗病*治疗

在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肝脏疾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确诊为血清HCVRNA阳性的丙型病*性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治疗。

年中国丙肝指南指出,在直接抗病*药物(DAAs)上市之前,PR方案-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仍是我国现阶段HCV感染者接受抗病*治疗的主要方案,可应用于所有基因型HCV现症感染,同时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但标准PR方案尚不足以解决目前中国丙型肝炎治疗面临的挑战。而DAA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HCV,改善或减轻疾病进程,达到治愈目的,所以在能获取DAAs药物的地区DAAs药物应作为首选。

三、一般丙型病*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1.急性丙型病*性肝炎

有确切证据提示干扰素治疗能够降低急性丙型病*性肝炎的慢性化比率,可在HCV感染急性肝炎发作后8-12周进行,疗程为12-24周。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早期治疗对于基因1型高病*载量(logIU/ml)的患者更为有效。

2.慢性丙型病*性肝炎

应在治疗前评估患者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或肝穿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中度以上纤维化(S≥2)者,易进展为肝硬化,应给予抗病*治疗。

3.丙型病*性肝炎肝硬化

(1)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A级)患者,尽管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阻止肝衰竭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抗病*治疗。

(2)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难以耐受IFNα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

四、预后

急性丙型病*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效果好,90%患者可获得完全应答而彻底治愈。

慢性丙型病*性肝炎病情相对较乙型病*性肝炎为轻,经标准抗病*治疗方案治疗,有机会清除病*获得痊愈。部分患者感染20-30年后可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五、HCV传播的预防

1.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2.严格筛选献血员: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3.经皮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

4.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5.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指导老师

张颖,主任技师,徐医大附院检验科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专业主管,从事医学检验工作30余年,擅长临床免疫学疑难检验的分析与解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获新技术引进奖,发表专业论文数篇。

课后习题

1.下列哪种肝炎病*基因组为DNA?()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

2.丙型病*性肝炎抗体阳性时,以下哪一种说法是错的()A、可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B、与肝癌无关C、没有保护性?D、表示已HCV感染过?E、可进一步做HCV-RNA检测

3.关于丙型肝炎病*,以下哪一种说法是错的()

A、为RNA病*?B、病后免疫力牢固C、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D、多为隐性感染,一旦发病,极易发展为慢性过程E、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

4、能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的是()A、HBVB、HAVC、HCVD、HBV、HCVE、HAV、HCV

5.有关丙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HCV只能通过输血传播B、血清抗HCV是保护性抗体C、丙肝病*是DNA病*D、HCV抗体阳性即说明为丙肝患者E、慢性丙型肝炎发生率很高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丙型肝炎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