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方精研肝肾阴虚基础方一贯煎
TUhjnbcbe - 2020/11/29 6:35:00

一贯煎之我见

一贯煎药仅六味,但组方严谨,配伍得法,药少力专,是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著名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也特别广泛,此方以补肝与疏肝二法配合,使肝体得养而无滋腻太过之弊,肝气得疏而无伤津耗液之虞,本方之妙,可以用“滋水涵木,润肺养金”八个字来概括,仲景用“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之法治疗肝病,而一贯煎又有何异曲同工之妙?如何理解此方?且听我娓娓道来……

组成与服法

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生地*六钱至一两五钱枸杞子三钱川楝子一钱半

出自《续名医类案》卷18

功效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肝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虚弦细弱而数。并治疝气瘕聚。

方解

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

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舌红少津。

肝气不舒,肝脉郁滞,时间久后则结为疝气瘕聚。

治疗宜发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

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

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

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胸脘胁痛等症可以解除。

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

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

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柔肝以代疏肝之功。

其中川楝子性味苦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而这正是本方有别于以理气疏肝为主的诸方的不同之点。

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两方证候各不相同。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一贯煎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方歌

一贯煎中用地*,沙参杞子麦冬襄。

当归川楝水煎服,肝肾阴虚是妙方。

名家论述

《续名医类案》卷18:“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张山雷《中风斠诠》卷3:“凡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柳州此方,虽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经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治肝胃病者,必知有此一层理法,而始能觉悟专用青、陈、乌、朴、沉香、木香等药之不妥。且此法因不仅专治胸胁脘腹措撑胀痛已也,有肝肾阴虚而腿膝酸痛,足软无力,或环跳髀枢足跟掣痛者,是方皆有捷效。故亦治痢后风及鹤膝、附骨环跳诸证。……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楝泄火。楝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液队中,反为润燥之用,非神而明之,何能辨此?”

《中风斠诠》: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水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柳洲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

《中医杂志》(;10:18):一贯煎方剂组织缜密,配伍精当,它的唯一特点是以脏腑制化关系来作为遣药立法的依据。本方主治是肝病,肾为肝之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故以地*、杞子滋水益肾为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则治节有权,诸脏皆滋其灌溉,而且养金即能制木,以平其横逆之威;胃为阳上,本受木克,但土旺则不受其侮,故以沙参、麦冬清肺益胃,二者为臣。当归入肝,补血活血,而辛香善于走散,乃血中气药,故用以为佐。更加一味川楝,泄肝通络,条达气机,故用以为佐。合为滋水涵木,疏土养金的良方。

《方剂学》: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柔肝以代疏肝之功。其中川楝子性味苦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而这正是本方有别于以理气疏肝为主的诸方的不同之点,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两方证候各不相同。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张山雷:“柳州此方,原为肝肾阴虚、津液枯涸,血燥气滞,变生诸证设法。凡胁肋胀痛,脘腹搘撑,纯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虐。治标之剂,恒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但气之所以滞,本由液之不能充,芳香气药,可以助运行,而不能滋血液,且香者必燥,燥更伤阴,频频投之,液尤耗而气尤滞,无不频频发作,日以益甚,而香药气药,不足持矣。驯致脉反细弱,舌红光燥,则行气诸物且同鸩*。柳州此方,虽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其余皆柔润以驯其刚悍之气,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连泄火,连本苦燥,而入大剂养液队中,反为润燥之用,非神而明之,何能辨此。又如萸肉、白芍、菟丝、沙苑、二至等肝肾阴分之药,均可酌加。”(《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方药加减

大便秘结者,加知母、瓜蒌仁。

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地骨皮。

胁胀痛甚,加鳖甲。

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者,去当归,加白芍、郁金、三七粉。

胃胀满,难消化者,加鸡内金、砂仁、神曲。

阴虚有痰者,去枸杞子,加川贝、桑白皮。

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知母、石膏、淡竹叶。

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均可灵活加减药物用以治疗。

舌红而干,阴亏过甚者,加石斛;

腹痛者,加芍药、甘草、元胡;

两足痿软者,加牛膝、薏仁;

不寐者,加酸枣仁;

口苦燥者,少加*连、煅牡蛎。

注意事项

本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有停痰积饮,舌苔浊垢,脉沉弦者,无阴虚征象者需酌情加减使用。

此方下舌无津液四字最宜注意,如其舌苔浊垢,即非所宜;凡属气、血、火、食、痰、湿诸郁,不兼阴虚者需酌情加减使用。本方滋腻之药较多,对于兼有停痰积饮者,需酌情加减使用。

医案举隅

胁痛(魏之琇医案)

詹渭丰母年六十余,九月间疟后自汗,余已愈之。至十一月,胁痛大作,医以加味黑逍遥散治之,未为误也。服一剂,至夜分忽晕厥欲脱。盖柴胡、白术,皆非阴虚火盛之人所宜进也。

黎明急(邀)余治。脉之,两关俱伏,两尺极微,足冷过膝,面如纸灰。云初起左胁痛,服药后忽移于右,遂发厥;厥虽止而痛剧,不可转侧,痛处不可按。察其舌,燥硬如干荔,已危矣。姑与生熟地、杞子各五钱,沙参、麦冬各三钱,服下痛略减。前方加倍,再入米仁五钱,蒌仁二钱,其痛乃复归左胁,能转动矣。仍服前方数剂而愈。(《续名医类案·胁痛》卷十八)

痰嗽巅疼(王孟英医案)

庵令宠,患痰嗽巅疼,口干胁跃,不饥而渴,时或吐酸,舌赤脉弦。以一贯煎增损,投匕即安。(《乘桴医影》)

少腹瘕聚(王孟英医案)

邱氏妇,年四十余,患少腹瘕聚,时欲上冲,昏晕而厥,卧榻数月,足冷面红,夜不成寐,诸治不应。余按脉虚细而弦,口干无液。与大剂一贯煎,覆杯即愈。(《归砚录》卷四)

中风后失明(魏之琇医案)

金封翁年近七旬,病晕厥,即类中风也。小愈后眼花,不良于步。或教以一味白蒺藜,水泛为丸,每早晚服四钱,既可袪风,又能明目,且价廉而工省。才服数日,觉口咽苦燥,再服,遂陡然失明。重以郁怒,晕厥复作,目闭不语,汗出如珠。延诊脉已散乱,姑以熟地二两,枸杞子一两,煎服。

一时医至,不敢主方,欲就中加附子一钱,谓重剂纯阴宜少入阳药。余曰:此症外间多用参附汤,有致筋枯皮黑,人未死而半身先死者,以衰微之阴被劫也。今症属三阴亏竭,五志之火上炎,故卒然晕厥。且病人以误服蒺藜之燥,失明而病作,宁可再服附子?医乃默然去。二味服下,神气渐苏。乃减半,入沙参、麦冬、沙苑蒺藜而愈。今常服之,两年许能辨瓷器花色矣。(《续名医类案·目》卷十七)

齿痛(王孟英医案)

谢君再华之室,偶患齿痛,日以加甚,至第五日,知余游武林,拉往视之。已呻吟欲绝,浑身肉颤。按脉不能准,问病不能答,苔色不能察,惟欲以冷物贴痛处。余谛思良久,令以淡盐汤下滋肾丸三钱,外以坎宫锭涂痛处,吴茱萸末醋调贴涌泉穴。

次日复诊,已谈笑自若,如常作针黹矣。向余致谢曰:昨夜一饮即寐,而病如失,真仙丹也。余曰:昨日大窘,若非素知为肝阳内炽之体,几无措手。今火虽降,脉尚弦数,宜用滋潜善后。以一贯煎方,嘱其熬膏服之,遂不复发。(《归砚录》卷四)

丨另论丨

方中君药生地主养肝肾之阴,兼以凉血;

臣以枸杞、当归,一方面增益补肝肾之力,另一方面于补肝(肾)之中寓疏达之力;

佐以麦冬、北沙参、川楝子,既可养心、肺、胃之阴,以水火既济、佐金平木、培土抑木,也可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全方配伍上补中有行,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而不耗伤阴血。

本方立足于脏腑相关,运用一贯煎不仅治愈的诸如头顶疼痛、关节疼痛、手(足)麻木、耳鸣、腰(冷)痛、月经后期、尿频(夜尿多)等与肝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病证,也成功治疗了与心相关的失眠,与肺(大肠)相关的鼻炎、鼻衄、咳喘、便秘,以及与脾(胃)有关的面部红诊、胃脘不适、全身皮肤瘙痒、手足心发*(热)等诸多病证。

方中地*、杞子滋水,以育肝体;

沙参、麦冬养金,以制肝用;

当归辛香善走,补血活血;

川楝子泄肝通络,调达气机。

全方总以肾为肝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

肺能克肝而本主制节,养金所以制木,以平其逆动作乱。

药解

沙参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味苦微寒。

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

吴普曰:白沙参,一名苦心,一名识美,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志取,一名文虎,神农*帝扁鹊无*,岐伯咸,李氏大寒,生河内川谷,或般阳渎山,三月生如葵,叶青,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菁,三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苦心,沙参也,其蒿,青蓑也;范子计然云:白沙参,出洛阳,白者善。

《神农本草经》之楝实,味苦寒。

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生山谷。

名医曰:生荆山。

案说文云:楝木也。中山经云:其实如楝。郭璞云:楝,木名,子如指头,白而粘,可以浣衣也。淮南子时则训云:七月其树楝。高诱云:楝实,凤凰所食,今雒城旁有楝树,实,秋熟。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配沙参、川贝可治肺阴虚干咳,注意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

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本草分经》称麦冬“甘、微苦,微寒

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

川楝子,苦,寒;有小*。主归肝、小肠、膀胱经,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疗癣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为下品,谓其“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朴实地记录了本品的功用。唐?《药性论》也谓“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张元素《珍珠囊》认为本品“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补充本品的主治病证是“治诸疝虫痔”,并指出“棟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从而使本品功用的表述更为清楚和准确。其后,《医林纂要》又云“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治疝,去痼冷”。《本草求原》又云“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当归,辛甘性温,归心肝脾经,有息风养血之功。

清代名医*元御说当归:“养血滋肝,清风润木,起经脉之细微,回肢节之逆冷,缓里急而安腹痛,调产后而保胎前,能通妊娠之小便,善滑产妇之大肠,奔豚须用,吐蛔宜加,寒疝甚良,温经最效。

与木气相宜,酸则郁而辛则达,寒则凝而而温则畅,自然之理也。

血畅而脉充,故可以回逆冷而起细微。

木达而土苏,故可以缓急痛而安胎产。

诸凡木郁风动之证,无不宜之。”

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以肝司营血,而流于经络,通于肢节,厥阴之温气亏败,营血寒涩,不能充经络而暖肢节。

甘草、大枣,补脾精以荣肝,

当归、芍药,养营血而复脉,桂、辛、通草,温行经络之寒涩也。

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 本品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又其性甘寒质润,能清热生津止渴,故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多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治血热吐衄,常与大*同用,如大*散(《伤寒总病论》);若治血热便血、尿血,常与地榆同用,如两地丹(《石室秘录》);若治血热崩漏或产后下血不止、心神烦乱,可配益母草用,如地*酒(《圣惠方》)。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 本品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治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可配知母、地骨皮用,如地*膏(《古今医统》);若配青蒿、鳖甲、知母等用,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品甘寒质润,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用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常配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可配山药、*芪、山茱萸用,如滋膵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若治温病津伤,肠燥便秘,可配玄参、麦冬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肺经,甘补质润,平而偏温,归肝、肾、肺经。善滋补肝肾而明目,治肝肾阴虚、视力减退;能滋润肺阴而止咳,治阴虚咳嗽,滋补肝肾,明目,润肺,本品滋阴润燥,故大便溏薄者慎服。

①陶弘景:补益精气,强盛阴道。

②《药性论》: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③《食疗本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④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

⑤《纲目》:滋肾,润肺,明目。

⑥《本草述》:疗肝风血虚,眼赤痛痒昏翳。治中风眩晕,虚劳,诸见血证,咳嗽血,痿、厥、挛,消瘅,伤燥,遗精,赤白浊,脚气,鹤膝风。

扫码添加作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方精研肝肾阴虚基础方一贯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