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有的人,真的光活着就是宝藏李兰娟院士17
TUhjnbcbe - 2020/11/26 17:07:00

作者:颜小乙

来源:颜小乙(ID:niduDJ)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在武汉的疫情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巾帼英雄。她们占了医疗团队的半数,分散在抗疫的一线上。

(钟南山与李兰娟共同参与防疫会议,神情严峻)

不禁想起了一张格外低调的苍老面孔。

17年前,她曾是抗击非典的核心;17年后,她再次出现在抗击新兴肺炎的一线上。有关她的报道十分之少。但是她的名字,我们每个人却都不该遗忘。第一次知道李兰娟,是在一则官方报道上。报道上说,十七年几经风雨,国难当头时,仍白发相见。说的就是李兰娟与钟南山。她被称作这17年里,唯一可以和钟南山齐名的人间“圣手”。17年前,非典肆虐,是他们临危受命,率兵出征;如今年了,武汉疫情危在旦夕,再度出生领衔,还是他们。钟南山84了,开往武汉的动车上,他曾是“最美逆行者”;而在除夕夜迅疾赶路,迅速抵达北京防控一线的李兰娟院士,亦是我在这个严峻冬日见过最美的身影。老人家73岁了,含饴弄孙的年纪,还在为这片再遭劫难的神州大地殚精竭虑。时光从来不饶人,当钟南山再遇李兰娟,这两个老人,就是我今年最大的泪点。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17年,能留住这些白发暮年的人民英雄。但是有的人,真的光活着就是宝藏。李兰娟是绍兴人,年9月13日,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的夏履桥村。鱼米之乡,战乱之地,出生在那个年代里的人,眼里都见过伤痕。她的家境十分微寒,父母都是面朝*土的乡下人,在她幼年间,父亲更是早早得了眼疾,家庭重担,一早就压在李兰娟和母亲的肩膀上。我不知道你们可曾了解过极贫人的农村,也许从那个时候,父亲的病,就是她咬牙刻在心底的苦。还好穷乡僻壤不绝人,李兰娟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坚韧。因为家境贫寒,她的初中,曾有一段时间是辍学在家读的,一边干活养家,一边自学,就是幼年李兰娟的真实现状。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仍然展现出了惊人的努力与天赋,中考后,她被省重点中学——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破格录取。家里只有5元钱的李兰娟,在这个时候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教过李兰娟的绍兴一中老师,专程从绍兴城赶到夏履桥山沟,力劝她继续读下去,杭州一中及乡村众人,更是一力扶持,支持她读完了高中。生活虽苦,但是这人间的善和难,却早早刻在李兰娟的血液里。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高考,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回归了生她养她的夏履桥村,那个时候她高中毕业,已经算是少有的知识分子,乡里安排的,是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工作很轻松,还有工资,无疑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女孩子,最适宜的出路。她却在教书之余,自学成了一名“赤脚医生”。这是李兰娟医学生涯的起点,在一个闭塞落后的乡村里,围绕着家家户户因常年贫苦落下一身病痛的,最底层的人们。李兰娟自学医术,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步行医院自学针灸,漏夜苦读,将一手针灸学的出神入化。没有设备,就学最简单的针灸;缺少药物,就亲自尝百草,半年多时间里,几十种药材烂熟于心,足迹踏破荒山野郊。在她做“赤脚医生”的日子里,全村多户,无论哪家有人生病,李兰娟都会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地上门诊治。在当时的村里,扎着辫子,背着药箱走村串巷的大姑娘李兰娟,就是乡村里,神仙一般的存在。村子里甚至流传这样的歌谣:李医生,活菩萨,好人有好报!一定是因为这段艰难的乡村游医史,所以才有后来那么多敢为天下先的壮举。

出身于草堆里的女儿,心底早已溅满柔情。

年,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李兰娟,终于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那一年,她23岁,没读过一天正经医书,却已救死扶伤多年。一代名医,终于从中国最朴素,最艰难的底层世情里,一路野生野长,光芒四射,来到了堂堂正正的医学圣地。说起李兰娟,就不得不提肝炎。中国曾被称为世界第一乙肝大国,这个传染性极强的病*性疾病,曾经让国内无数医者怯步。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而极强的传染性,更是让人谈“肝”色变,中国在肝炎治疗的领域上,几乎禁区。第一个为此发声的,正是李兰娟。她说,要在十几年后将我国彻底摘掉乙肝大国帽子!这一份声明背后,是夜以继日的挑战和成千上万与死神挣扎的乙肝患者。李兰娟曾回忆起这样一件旧事:“30年前,我还是一名普通的住院医生。当时,经常有肝医院,病人家属跪在我面前恳求救治患者,但是我没有办法。”她说,“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胆迅速上升,消化道大出血,鲜血淋淋,人很快就没了。”“当时我们工作的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对于医者来说,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更为折磨。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她给医学做出的,最伟大的答复。中华医学会年的《中国乙肝患者生存和治疗现状调查报告》曾指出:中国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乙肝病*携带者,而全球总共只有4亿乙肝病*携带者,中国就占了四分之一。?而在年开始,李兰娟及她的团队已经开始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现在的调查数据显示,22岁以下的年轻人里面,乙肝病*携带者不到1%,22岁以上的则超过7%,体检查出的携带者,都经过了有效治疗,有的完全康复,有的携带的病*没有传播性了。”不止乙肝疫苗,年,李兰娟及其团队就创建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谈“肝”色变,感染即死亡的第一肝病大国,到如今,可预防,可治疗,可控制.......中国的肝医学史上,将永远记录一位以身涉险,以一己之力挽救成千上万中国人性命的女战士。李兰娟医生不止是乙肝病者的恩人,更涉足中国传染病多个领域。

无论是禽流感,艾滋病,还是03年的非典病*,亦或今日的武汉新形冠状病*.......可以说,哪里最危险,哪里病*最猖獗,哪里,就有中国传染学专家,李兰娟。

早在钟南山奔赴武汉之前,李兰娟已经埋首实验室数日,正是她,以最快速度向国人呼吁:“病*可通过口鼻飞沫传染,病*可通过酒精与高温抑制”中国能够迅速采用酒精消*和口罩防护,遏制病*蔓延,这一份应对背后,正是这位与病*赛跑,争分夺秒的老人。她被称作医学界的铁人,曾创下几日不眠不休辗转几地救治病人的“记录”;她亦是中国医学届的良心,以一己女儿身,挡在了无数病*张牙舞爪的第一线。请记住她的名字,这个出身贫苦,从赤脚医生一路走到与传染病对抗一线的伟大院士。

“过去让很多国家都束手无策的艾滋病,传染病,如今在中国,都得到了良好的预防与控制,每救一个人,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李兰娟”

除夕之后,微博突然被这样一张图霸屏。最开始流传的,就是李兰娟院士的朋友圈,她俏皮的说道: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当时她刚从北京防疫一线赶回杭州,马不停蹄。

她说:“我刚刚从北京回来,已向国家提出来,带队去支援武汉。”这顿饭,是家人为她践行。图中的郑院士,就是她的丈夫,亦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外科学专家——郑树森院士。他曾被称为中国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而在本该团圆的新春佳节,他围上围裙,拿起菜刀,为即将走上前线的爱人,做最后一顿家常便饭。他们都老了。风雨同舟几十载,忙着救死扶伤,临到暮年,也没时间坐下来,好好看一眼芳华不再的彼此。他们是大学同学,相识于中国医科大学,医院。他沉迷于她的坚韧,她亦倾心他的专注,他们的爱情,充斥着忙碌与愧疚,却从来是大爱无声。

两人工作都很忙,这么多年来,医院工作,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却仅仅是起床后到上午8医院前这一点时间。

早餐,是两人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谈话的画风却宛如尖端会议:郑树森:“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李兰娟:“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他与她的爱,是理解,是支持,也是无奈。她常常吐槽他做家务不行,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还不等水开……他就打趣她,什么家务也不做,算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所有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但是今年,连大年30这一顿也没了。她奔赴在抗击疫情的路上,而他,就像以前无论多晚也等她下班那样,什么也不说,只是颤颤巍巍开始为她践行。他老了,做饭开始不利索;她也老了,熬不起夜,不再像年轻当赤脚医生那会麻利,但是疫情山崩海啸,他们没有一个人退却。他和她都是各自领域的大神,比起医术,却更有着金子般的大爱。什么叫医德?大概就是盛世太平,他们甘愿用一生韶华,一生牺牲来负重维系。

在抗击病*之余,李兰娟还在丈夫的支持下,做了这样几件壮举。

他们从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树兰医疗集团,并创立了树兰医学奖。夫妻俩每年捐出大量工资,鼓励培育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医学科学家。李兰娟73了,不剩多少个17年。但是她的“树兰医学奖”,却将永远培育着一批一批医德传人,随时准备着为人民的健康,为人类医学事业,召必回,战必胜!在李兰娟担任在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时,她还做过这样几件壮举:一,每两年为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二,全面推进浙江的合作医疗。将乡村社区医疗报销50%。三,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就可以享受责任医生免费上门服务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项公共卫生服务。数据是冰冷的,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真真正正出身农村,感受到社会底层艰难的人,在用她一点一点的大爱,燃烧成无数人的希望。

如今,武汉疫情已全面爆发。

微博的实时疫情地图里,中国这只大公鸡,在一日比一日鲜红。2月11日最新疫情播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例,现有确诊病例例,疑似病例例,治愈例,死亡例。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但是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带领着她的团队,一刻也不松懈地在打着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役。

我们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感恩着他们的存在,也依赖着他们金子般的付出。

盛世太平时,没有几个人会记得战士的付出,无论是钟南山还是李兰娟,他们不过是一抹随着岁月逐渐褪色的身影。但是国难当头时,他们就是最避无可避,首当其冲的逆行人。他们也是人,会疲惫,会心痛,会感染病*,随时有可能倒在一线的战场上。在此拜托大家,一定要“谨遵医嘱”:少串门,多消*,勤洗手,戴口罩。为国家少添一份麻烦是一份麻烦,少增加一个病患是一个病患。当我们隔绝在家按耐不住时,再想想日夜不休,争分夺秒在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他们有多疲惫,又有多久没能好好睡一觉。84岁的钟南山还坐镇一线;73岁的李兰娟还在实验室日夜奋战。他们,就是我们不恐慌的理由。《肖申克的救赎》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到达,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正是有这样的国士在前,我们才始终看的见光明的方向。

“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心怀希望,当英雄经过时为他们叫好。”

2月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钟南山,李兰娟院士,17年后再出征,千万保重!共克时艰,我们能赢!致敬所有钟南山与李兰娟这样的时代男神女神!(作者:颜小乙,90后女硕士,曾旅居青藏高原3年。用犀利的视角看世界,用温暖的心态看人生。文章来源于颜小乙(ID:niduDJ)——和万新女性做闺蜜。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的人,真的光活着就是宝藏李兰娟院士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