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6岁女孩表现为行为异常和不自主运动。神经学检查显示凯瑟弗莱舍环、舞蹈病和肌张力障碍。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检查证实了威尔逊病的诊断。脑MRI显示双侧T2高强度,累及壳核、丘脑和脑干(图A)。中脑“熊猫征”(图B)是由于被盖高信号,黑质红核和网状部外侧部正常信号,以及上丘低信号。脑桥背侧信号异常类似于熊猫幼崽的面部(图C)。
图:脑磁共振成像
T2加权轴位MRI显示(A)壳核、后内囊、丘脑(箭头)对称性高信号,(B)大熊猫中脑面孔,被盖高信号,正常红核(箭头),(C)“熊猫幼崽的脸”位于脑桥,中央被盖束低强度,导水管向第四脑室开放高强度(箭头所示)。
年,Wilson详细描述了一组同时具备神经症状和肝脏损伤的家族性病例。年该组疾病正式被称为肝豆状核变性,但医学界仍然多用Wilson病(Wilson’sdisease,WD)来指代这种疾病。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ATP7B基因是其致病基因,其功能主要是编码一种铜依赖性的P型ATP酶,将铜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合成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后随胆汁排出体外。
该基因突变会破坏ATP酶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脏、神经系统等损伤。
既往国外报道WD人群发病率为1/10万~1/3万,杂合子频率为1/~1/,而英国一项研究认为其理论发病率不低于1/,推测外显率下降和诊断的局限性可能是实际发病率统计偏低的主要原因。
中国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WD发病率调查,但有文献分析,该病发病率在中国比西方国家更高。WD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1临床表现
早期WD以肝病就诊为主,可以是慢性肝炎、急性肝衰竭,也可以无症状表现。
神经精神表现可以是肌张力障碍、震颤、人格改变以及认知障碍等。有典型肝损伤的发病年龄为10~13岁,神经精神表现者为19~20岁。
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和诊断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低龄患者被发现患该病。除了肝脏和脑部,其他较常见的损伤部位还有肾脏和骨关节等。
研究发现,肾脏受损后可以导致范可尼综合征,进而引起骨质疏松,有些患者甚至出现假性骨折,提示我们要意识到这种症状的相关性。
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在WD病例中常有报道,而在某些儿童和年青患者中,WD发病时更像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其共同特点是:发病通常很急迫;都会出现疲劳、不适、关节病甚至皮疹;实验室发现包括转氨酶水平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G显著升高,以及抗核抗体或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等。
Pradhan等的研究也认为狼疮性肾炎可能与WD有关联性。然而,更多研究者认为,WD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性,到底是统计数据上的巧合,还是病理生理机制的确有趋同性,还须要进一步研究,因为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肝癌极少出现在WD患者中,而近期研究表明,WD患者的肝癌诊断年龄可以出现在10~70岁之间,甚至胆管癌也可能发生在WD患者中。
WD神经系统病变的主要表现是锥体外运动功能障碍。Biswas等[9]研究发现,WD的非运动症状(nonmotorsymptoms,NMS)可能出现在临床疾病表达之前和正在进行的疾病过程中,常易导致临床诊断混乱和延误。
WD常见的NMS表现为人格障碍、情绪变化、精神病、认知异常、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障碍等。
另外,多达20%的WD患者可能有独立的精神症状,其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恐惧症或强迫症也常报道,甚至还可能出现攻击或反社会行为。
在一些仅表现为单纯精神病特征的WD患者中,诊断可以被延误到老年。
2诊断
WD主要特征性检测指标包括:CP、血清铜、24h尿铜、眼K-F环、肝铜含量、ATP7B基因等。CP明显降低是WD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极少数病例CP可以在正常范围),但某些疾病(如营养不良、肝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先天性CP缺乏症、胆汁淤积性肝病等)也可能出现CP不同程度降低,常给临床医生带来困扰。
目前国内外普遍将CP阈值定为0.20~0.25g/L。Xu等研究建议,在中国将CP的阈值定为0.15g/L,该阈值对于检出WD会有95.6%的敏感度和95.5%的特异度。
WD的严重程度与内脏积累的游离铜浓度有关。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清铜检测不能直接反映体内游离铜的状况,而可交换铜(exchangeablecopper,CUEXC)测定是一种测定等离子体铜的新技术,可能对WD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神经型WD患者CUEXC值明显高于肝型WD患者(P0.),而CUEXC值2.08μmol/L可以体现肝外脏器受累的严重程度。肝铜含量的正常上限为55μg/g干重,一般高于μg/g干重被认为是WD的诊断依据。近期有研究提出以μg/g干重作为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界值。
目前研究认为,WD是单基因缺陷疾病。ATP7B是一个具有21个外显子和编码区为4.1kb的大基因,其突变主要集中在几个热点突变,但是存在大量的罕见突变。目前世界上有多个数据库报道了其突变位点,如艾伯塔大学雨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