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青年医生成长记肝病专家薛源医研相长,敬业
TUhjnbcbe - 2020/11/19 12:37:00

??点击常州市医学会星标我们

每次值夜班

薛源办公桌上的灯总是亮到深夜

处理病人的紧急状况之余

研读文献、梳理病例、撰写论文……

他一刻不想放松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同样是传染病医生的特鲁多的墓志铭,让薛源印象深刻,他说:“医学有限,不能治愈每个病人;但医者,可以倾尽全力,去提供更多帮助与安慰。”

竭尽全力,秉承工匠精神

年春节过去没多久,在常州三院肝病科住了四个月的高婆婆可以出院了。目送她离去的薛源心里格外高兴,医生和患者一道,又赢了一场与死神的较量。

70岁的高婆婆因突发脑出血,住进外院的重症监护室ICU,之后一系列厄运降临到了她身上:先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肝衰竭,然后是泛耐药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肾衰竭、心衰竭……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高婆婆,辗转来到了常州三院。

“看不到我们,她一直在淌眼泪”,子女们心疼生死未卜的母亲,想要时刻陪在身旁,来到三院后,说什么也不肯再让高婆婆住进ICU。这可忙坏了她的管床医生薛源。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病人”,全科医护人员严阵以待,科主任陆建春每天亲自前来查看病情,即使儿子婚礼当天,医院看一看高婆婆才放心。而多年来得益于陆主任言传身教的薛源,更不敢懈怠,白天黑夜地“泡”在医院,严密观察病情,反复斟酌治疗方案。

一个个复杂并发症逐个攻破,一次次病情变化得以化险为夷。终于,在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下,高婆婆的情况一天天好转:身上的管子依次撤除,心、肝、肾功能逐渐恢复,顺利康复出院了。

薛源说,这是科室倡导的一种“绣花”式工匠精神,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良心,时刻护佑着床位上的每一名病患、每一个生命。

年,患者随意的一声抱怨引起了薛源的注意。当时,一名37岁的暴发性重症肝炎患者被医护人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生命有了希望,合理施治有了效果,但一次常规复查彩超,显示他出现了肝硬化。

身旁病友的一句“肝硬化了,没用了”,激怒了心力憔悴的患者,“住了三个月院,本来只是严重肝炎,怎么治成了肝硬化?”他对此很不理解。

“许多疾病的发展规律,患者并不了解,就需要医生耐心地解释,做好沟通。”薛源说,肝脏就像皮肤一样,受了“重伤”后会结痂,会出现硬化,其实这是每位重症肝炎患者在恢复期都会经历的过程。

自打那时起,每每遇上重症肝炎患者,薛源总会不厌其烦地多叮嘱几句,让他们相信,面对病魔,医生和患者本是统一战线上的,“患难与共,肝胆两相知”才能让治疗变得更顺畅。而他自己也坚信,医者渡人生命,帮人渡过难关,悉心医治的同时还需要精心呵护。

学无止境,探寻医研之路

17岁读大学

薛源每天都要在自习室学到晚上十点,雷打不动。

那时,他学的是中医,把学校各种奖学金拿了个遍,除了赚取了学费,也为工作后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和西医临床两本执业医师资格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毕业,薛源被招到淮医院工作。

做了五年“学霸”,来到院子里医院,他有些傻眼。医院缺乏必要的设备,实际病例又不同于书本,刚出校门的医生难免手忙脚乱。

在这里他遇到了内科主任郑楚,这位年长十岁的老大哥,成了薛源临床工作后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有一天晚上,一名医院,薛源对病因把握不准,打电话向郑楚求助。医院,头上还顶着洗澡时没有冲干净的泡沫。

多年后,像郑楚一样,有副热心肠的薛源,也成了别人的“救火队长”。年轻的同事有问题,他从不吝于给予帮助。

近年来,他指导年轻医师获得了2项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资助课题和2项常州市科技局课题。

时间回到年

薛源考入昆明医科大学读研究生,遇到了著名肝病专家韦嘉教授。他的科研之路由此开启。

三年后

硕士毕业的薛源来到常州三院的肝病科工作。

临床工作常遇到许多问题,给薛源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国家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可有的孩子免疫失败,患上了乙肝,患儿母亲痛不欲生的愧疚泪水,让薛源震撼;目前的抗乙肝病*疗程很长,甚至要吃10年以上药物,还会出现病*耐药和病情加重,经受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的患者们无奈的倾诉,让薛源深深触动。他萌发了继续深造、探寻疾病根源的想法。

在科主任陆建春的指导下,薛源边工作边学习,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肝病学和病*学专家张欣欣教授,开始科研深造。张欣欣教授治学严谨,对学术一丝不苟,对学生严管厚爱。她反复告诫学生,医学无捷径,不断钻研和学习是成功的唯一道路。上海交医院的学术氛围让薛源大开眼界,他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离开实验楼都是凌晨1、2点,可回头一看,灯火通明,我就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

不忘初心,勇攀医学高峰

年,薛源博士毕业,医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薛源还是决定回到常州。“读博的三年,常州三院没有和我签任何协议或合同,就是凭着这份信任,我不能辜负单位的培养。再说,我去读博就是为了学本领,不是为了跳槽。”他表示,年,医院硕士毕业,也是毅然回常州,有榜样在,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更值得留恋。

多年来,常州三院肝病科肩负常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传染病和肝病防治工作,临床救治能力强,科研却相对薄弱。

薛源注意到,临床上肝衰竭的死亡率高达80%,治疗费用高昂,即使存活也摆脱不了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厄运,是国家传染病防治的重大科技攻关方向。

年时,他就准备对肝衰竭这一死亡率极高的临床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可当时的他,独立的科研能力还不够,课题进展缓慢。

年,学成归来的薛源组建了科研团队,决定重启这个难题。

首先,要建立常州地区重症肝炎/肝衰竭数据库。可当时能拿到的电子病历很有限,大部分工作都要去手工翻阅病案。薛源带领着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不怕麻烦,筛选档案做手工收录。每个夜班,薛源的办公室总传出“啪啦啪啦”的敲击键盘声,一夜下来,数据录得人头晕眼花。

终于,数据库从零开始“搭建”成功。薛源又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分析数据,总结了常州地区肝衰竭的特点和防治经验,对重症患者进行早期预警和准确判断预后,团队将肝衰竭死亡率降低到40%,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篇,提高了整个专科的学术水平,同时使常州三院在肝衰竭救治方面的经验得以推广。

“最重要的还是解决病人的问题”,这才是科研工作的初心。临床工作中发现的疑难病症,薛源从不放弃,敢于挑战。医生做“工匠”还不够,还要“活到老,学到老”,跟踪最新研究进展,发掘创新点,努力做研究型专家。

有位重症肝炎患者反复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这是所谓的“超级细菌”。患者出院了,薛源把菌种保留了下来,使用最新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对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剖析,再转化为SCI论文发表,用于同行之间学术交流并指导以后的实践。

有位患者得了少见的急性肝衰竭,病因不能确诊。薛源引入基因诊断新方法,最后确诊该患者为肝豆状核变性。“遇到疑难杂症,多问几个为什么”,他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年轻医生们。

本着“医研相长”的理念,近两年,薛源带领的团队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州市科技局等资助课题多项,获得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团队成员相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这为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薛源深深地体会到了医学的局限性。为此,他在科室陆建春主任“五心”理念的基础上加上了一颗“恒心”,他说:“唯有恒心,才能攀登上更高的医学山峰。”

本期专家:薛源

常州市肝病研究所副所长、常州三院公卫*支部副书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第五期“高层次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青年委员,常州市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和常州市科技局课题各2项。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针对重症肝炎/肝衰竭死亡率高的临床难题,建立常州地区重症肝炎/肝衰竭数据库,发表SCI论文6篇,使常州三院在肝衰竭救治方面的经验得以推广。

来源:常州市医学会、常州广播电视报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年医生成长记肝病专家薛源医研相长,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