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是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因其常发生在月经初潮以后的育龄妇女,并有在绝经后减轻或者消失的特点,故又称为激素依赖性疾病。子宫腺肌症大概发病率8~27%。子宫腺肌症往往发生在40~50岁的妇女,该年龄段升高原因可能与长时间的雌激素刺激暴露有关,因子宫腺肌症发病时间一般较长,大约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对于生育高峰期妇女,在经历分娩和宫腔操作如人流等影响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最终在40~50岁左右达到疾病发展高峰。
子宫腺肌症的高危因素生殖道阻塞
先天性疾病(如生殖道发育畸形)导致生殖道阻塞,从而导致经血不能正常引流。炎症性或损伤性(如宫腔检查操作、人流术后)导致宫腔或宫颈粘连,经血不能外流,致使宫腔内压力增加,导致子宫内膜向肌层挤压,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内陷,子宫内膜进而侵入子宫肌层而发病。
高雌激素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高雌激素保留是子宫腺肌症的高危因素。子宫腺肌症经常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厚等情况,且主要发生于绝经前期,绝经后症状常自行消退,病灶逐渐萎缩,均提示此病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职业因素
子宫腺肌症在脑力工作者较体力劳动者更易发病,推测可能与脑力工作者在社会和工作中承受更大的压力有关,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更容易出现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子宫腺肌症发生。
遗传与环境因素
子宫腺肌症患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约15~20%子宫腺肌症患者有家族史。有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的地区或民族,子宫腺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低脂肪饮食的地区或民族,肥胖为子宫腺肌症高危因素。
子宫腺肌症发病机制
目前子宫腺肌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症与多种因素相关,且各因素间并非独立致病,而是各种因素综合所致的结果。在各种因素如子宫创伤、炎症或患者本身存在免疫缺陷、遗传等作用下,导致子宫内膜与肌层连接处缝隙扩大,同时子宫内膜细胞自身较强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导致子宫内膜侵入肌层,最终形成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恶变主流观点
子宫腺肌症的恶变率约为1.1%~3%,约占子宫恶性肿瘤6.8%。子宫腺肌症恶变的组织学类型绝大多数为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其他的组织学类型较为少见。子宫腺肌症异位的子宫内膜恶变率不会高于正常子宫内膜。
绝大多数(90%以上)的子宫腺肌症恶变病理很可能源于子宫内膜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侵犯或者转移,并非真正意义的原发于子宫腺肌症的恶性肿瘤(子宫腺肌症恶性变)。所幸两者即使均位于子宫深肌层,也不会影响临床分期和患者预后,因此实际临床意义有限。
子宫腺肌症临床表现特点
痛经
子宫腺肌症导致的典型痛经为进行性加重痛经,痛经发生率约为64.8%~77.8%,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痛经常于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或者随月经来潮疼痛开始,月经初期疼痛最为明显,月经结束后可逐渐缓解。疼痛以下腹部(俗称小腹)为主,呈坠胀痛或者牵拉痛,常伴有腰骶部酸胀疼痛不适,以及肛门坠胀感,并可向会阴部及腹股沟区放射。
患者可因怀孕及哺乳期疼痛缓解消失,但月经恢复后痛经症状大多数继续进展,所以产后哺乳期仍需要注意监测子宫腺肌症病灶情况。另外痛经程度与子宫大小程度不成比例,反而部分局灶型或者囊性子宫腺肌症患者痛经较为明显。
慢性盆腔疼痛
多发生于继发性痛经后数年,其疼痛可具有一定规律性,即月经数日后出现盆腔间歇性胀痛不适,其疼痛程度较痛经轻微,伴肛门坠胀感及腰骶部酸胀不适,部分可自行缓解,疼痛多发生于午后或夜间,可连续发作1周左右后自行缓解。另外性生活时阴道深部接触性疼痛,伴下腹部坠胀感及腰骶部酸胀疼痛,可于性生活后1~2小时自行缓解。
月经改变
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周期短缩,并伴有血凝块,发生率约为40%~60%。子宫腺肌症导致月经增多的原因主要为子宫肌层病变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使月经期开放的血窦不能及时关闭,使得出血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另子宫腔增大使得宫腔面积明显增多,导致月经期内膜剥脱的面积增大,出血量明显增大。
子宫增大
子宫腺肌症有1/3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而部分患者因自觉腹围增大,可扪及下腹部肿块促使就诊。一般子宫不大于孕12周大小。
泌尿系症状
子宫腺肌症患者往往子宫明显增大,增大的子宫可导致膀胱压迫,继而出现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亦可能因病灶侵及子宫前壁浆膜层,进而刺激膀胱。
不孕
子宫腺肌症合并不孕的患者可达20%左右,随着生育年龄推迟,比例亦明显增加。子宫腺肌症导致患者整个宫腔、盆腔微环境明显改变,严重影响整个生殖过程,严重削弱患者生殖能力。
其他症状
子宫腺肌症患者因长期受慢性疼痛的折磨,影响生育等问题,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身心问题,表现出现性欲减退、焦虑,甚至社交障碍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子宫腺肌症该如何检查?
子宫腺肌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痛经加重、月经改变及不孕,但临床上仍有约1/3患者无任何症状,导致临床诊断困难。因此临床大夫需要协助相关检查来协助明确诊断。临床常用主要检查方式为肿瘤标志物(CA)及影像学检查(彩超及磁共振检查)。
肿瘤标志物CA
CA是非特异性腹膜疾病标志物,一些良性盆腹腔肿瘤患者的CA亦会高于参考值。由于CA升高常与良恶性肿瘤相关,常导致临床鉴别困难。子宫腺肌症常伴有血清CA水平升高,临床上认为CA可作为子宫腺肌症的辅助诊断指标。
但CA做为恶性肿瘤标志物之一,明显升高的CA指标往往导致患者焦虑,也使得临床大夫担忧恶性肿瘤漏诊可能的两难境地!相关文献报道,高达72.4%的子宫腺肌病患者CA升高,中位水平可达95.7U/ml。子宫体积、痛经、膀胱刺激症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均为患者CA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建议密切监测CA波动水平情况,并可行子宫附件增强磁共振检查排除妇科肿瘤,综合评估病情,以减少误诊,缓解患者疑虑及担忧!
彩超检查
经腹部彩超联合经阴道彩超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相对于磁共振检查,简便易行,患者依从性较好且价格较为低廉,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而应用广泛。
子宫腺肌症超声检查可分为弥漫型、前/后壁型、局灶型与囊肿型。
磁共振检查(MRI)
MRI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先进影像检查技术,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的特点,较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如彩超、CT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67%~99%)与准确性(85%~95%),已成为子宫腺肌症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中重要手段之一。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是目前临床上常见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微创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文献数据支持UAE作为子宫切除术替代治疗方案。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年轻的患者,有保留子宫意愿,不想妇科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临床有效率约90%左右,大部分围绝经期患者术后可达治愈效果。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
UAE一般以左侧桡动脉或右侧股动脉作为穿刺点,将细小的导管分别送达两侧子宫动脉主干远端,经微导管注射非常微小的PVA颗粒或微球(um)栓塞子宫腺肌症病灶,阻断病灶营养供血,造成病变组织缺血坏死,进而异位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分泌前列腺素减少,缓解痛经,减少月经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UAE优点
对病灶的位置、范围无限制,局限型、弥漫型均适用。
合并子宫肌瘤者疗效更佳。
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
保留子宫、保护生育功能。
UAE术后反应
疼痛: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胀、坠痛,持续时间不等,短则2-3天,长则1-2周,一般给予有效镇痛处理后均可缓解。目前我中心常规予以静脉镇痛泵止痛处理,帮助患者渡过术后急性疼痛期。
发热:25%患者,尤其肌瘤较大的患者,栓塞后一周内可出现低热,体温在38°C左右。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酌情预防抗感染处理,约持续1周后可自行消退。
不规则阴道出血:少部分病人栓塞后可出现阴道少量不规则流血,同时还伴有内膜脱落,可能是栓塞后子宫血供不足以维持内膜生长有关。
提前绝经:出现的几率非常低,主要见于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发生率约7%(>45岁,绝经发生率为20%-40%,<45岁患者绝经发生率为1%-3%)。
原装生活,做完整女人!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联系方式
介入科病区:医院3号楼6层肿瘤与血管介入科
介入科门诊:医院4号楼2层每周三上午出诊
联系-
祝您早日康复!
肿瘤&血管介入微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