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岁月风情》吴眉眉著
与吴眉眉老师相识于萧山,到此地方得知她是来新夏先生的弟子,因为与来先生的关系,我与吴眉眉聊天的话题均是围绕她的老师。返京之后,出版社告诉我,制做了一些《古书之美》的毛边本,用以作为赠送书友的小礼品,于是我就给吴眉眉呈上一册,她很认真地回赠我两本书,此为其一。
看到本书的书名,我马上想到了桃花坞版画,然翻看该书,却与我的想像相去甚远。因为本书所讲述的,乃是关于明清时期苏州的岁时风俗。吴眉眉将这些风俗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后讲述每一季的细节。
明清以来,江南乃是中国的藏书中心,我对这方面的资讯了解较多,对于民俗却未曾留意过。翻看此书,方知当地有那么多的讲头,而吴眉眉均能找到相应的古代绘画作品与之相匹配,可见其做事的仔细认真。
夏之卷中有《船菜》一篇,我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其实也是偶然。几个月前在南京寻访,经过薛冰老师的介绍,得以结识南京著名建筑师陈卫新先生,由此而得知陈先生恢复了不少老的建筑,他的作品之一是处在钟山上的一片密林之中。承其美意,当天晚上陈卫新请我等前去这个复古建筑内进餐,在这个餐厅内让我终于明白了,何为不漏痕迹。经过陈先生的讲解,我才能看出他对这组老建筑在哪些方面动了手脚,而又是如何做到新与旧之间的协调。
在吃饭的过程中,陈卫新先生向薛冰说,他的朋友想在南京夫子庙的水面上恢复著名的船菜,为此想听听薛冰的意见。薛先生果真对此很在行,他详细讲述了船菜的特点以及开发的难度,虽然他所谈的一些话题我并不懂,但由此而记住了“船菜”二字,没想到两个月后,我就在吴眉眉的这本专著中看到了相应介绍。她的这篇文章首先引用了包天笑在《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中的描绘:
苏州还有一种特级的筵席餐,名‘船菜’。船菜是在船上吃的,画舫笙歌,群花围绕,这种菜,不贵多而贵精。可是一席菜,却分了三个时候吃,正符合了一日三餐之制。主宾们初到船上时,饷以点心,午餐饷以便餐的一小部分,晚餐饷全餐的一大部分,名菜有密炙火方、五香乳鸽等等,总之是清丽文章,不是浓重的论调也。其价值如何呢?可以答之曰,没有明价。原来坐一天船,吃一席菜,以及各种犒赏、花费等,都包括在内,全凭老爷赏赐,吝者至少亦给八十元,豪者可给百余元,他们不加分件,亦可以说‘此时无价胜有价’呢。
以我的理解,看来这船菜是典型的看人下菜碟,这有如“*金有价艺术无价”那句废话,而船菜的高妙之处,吴眉眉在文中有着详细的介绍,我不清楚这些细节的描绘是她的亲自体验还是耳食之言,不管怎么说,能够把这些细节介绍清楚,已然是留下了一段历史掌故。我决定下次到苏州时,就拿着她的书到饭店去点菜。
《胥口放舟入邓尉》吴眉眉著
吴眉眉写书喜欢起一些诗情画意的书名,我就不会给书起名字,往往太过直白而缺乏韵味。从该书的小引中,我得以了解到她的这部专著讲述的是苏州吴中区胥口、香山、穹窿山和光福一带的人文遗迹。
与上部书不同之处,乃是本书内所配的图片。上一部书所配者主要是古代绘画,本书则以照片为主,正是这些照片的精美,被我看作该书的重要亮点,一幅幅的翻阅这些照片,许多是大场景、大场面,这完全与江南小女在气象上形成很大的反差。我的摄影水平很烂,因此最为羡慕那些令人惊艳的照片,而本书所配的照片,以我的眼光看,绝对达到了专业级。在萧山与诸暨与吴眉眉共同开了两个会,相处的几天中,我并未看到她手持专业相机,所以我也不知道她竟然有着如此高超的摄影技巧,这更加印证了那句俗语:海水不可勺舀。下次与之见面时,定向其仔细讨教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准。当然,她肯定会教得很累。
吴眉眉的这本专著谈到了当地多处的历史遗迹,其中有几个我也曾经访得,故而读她的文章颇感亲切,而未访得之处恰好给我提供了新的线索。比如她的文中谈到了渔洋山上的董其昌墓,此墓我在六七年前曾去寻找过,却未曾得到结果,根据吴眉眉的描绘,看来下次找到该墓应该有一捷径。她的文中还谈到了倪瓒,倪瓒的墓虽然我已访到,然而其文中所谈到的其它几处遗迹也是我未曾了解到的资讯,这也算是开卷有益的现实注脚吧。
《纸色斑斓》*显功著
显功先生乃是上海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也许是工作回避的原因,*主任并不藏书,然而他却对藏书票情有独钟。这么多年来,我拜读过很多他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跟藏书票有关者,当我收到他的这册赠书时,从名书上就本能的认定,这又是一部谈藏书票的专著。然而翻阅此书,我才知道自己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先生的这部新著,收录的内容全是他近十几年来给自己和他人所写的序言,以及一些刊登在不同刊物上的散见之文,这样的书大多会被称为“某某集”,而*先生别出心裁,竟然起了这样雅致的一个名字。其实本书内还是谈到了藏书票,只是篇幅较少而已。本书分为“故纸秋色”、“卷册流光”、“遗墨生辉”、“图像剪影”、“纸上宝石”、“印痕映彩”,以我的感觉,每一节的名称都可以用作单独的书名,可见*主任也是起名高手。而这些章节中的“纸上宝石”谈的就是藏书票专题。这个专题中,其中一篇的名称为《纸上落英》,该文乃是一本书名,而此书他也曾赠送给我,里面收录的就是藏书票。
对于藏书票这件事,我颇为纠结,纠结之处乃是如何来处理藏与用的关系。以我固陋的认识,藏书票有如藏书章,乃是为了使用,而如今藏书票如同新邮票一样,主要是用来收藏,与使用相去甚远。我曾跟*先生特意讨论过这个问题,显然他的观点要比我大度得多,比如这本书中又谈到了他的这个观念:“当藏书票成为藏书者的书房宠物后,深受文化名人的喜爱。在藏书票逐渐脱离其实用性而日益突显其艺术价值时,它成了文化名人们独特的文化名片。”看来潮流不可阻挡。既然反抗无效,那就从了吧。
本书还是让我知道了很多其他的新信息,比如上图所藏的手札在具体数量以及来源:“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清至当代尺牍原件达十三万余通,名列国内各大图书馆前茅。其来源一为捐赠,如张元济、李宜龚、陈植、叶景葵、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和茅盾之子韦滔等人的收藏;二为采购,如历年购自上海、苏州、南京、北京等地的古旧书店;三为原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的征集品。近年来,本馆所属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积极开拓手稿文献的征集,当代文化名人的书信收藏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看到这样的数字,很容易伤到自己的小心脏,毕竟爱书之人大多有收藏手札的偏好,而我也将藏书家手札搞成了一个小专题。这么多年来,能够收集到几百通喜欢的手札,已经费了不少的气力,而上图的藏量岂止是让人气馁,简直是让人绝望,看来搞收藏首先要识相,至少在*先生面前,再不要提自己也藏手札。
《微说北大》杨虎严敏杰编著
该书属于肖东发先生主编的《北大文化丛书》系列,由杨虎先生赠送给我者。大概在几个月前,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我在那场会上是第一次见到杨虎先生,但对他的大名早已耳闻,这缘于我跟肖东发先生的交往。我与肖老师相识多年,不仅是因为共同的爱好,更多者是我很敬重肖老师的人品,然而不幸的是,肖老师因病去世了,而杨虎正是肖老师的得意弟子。那些年,杨虎跟肖老师共同出过不少的书,而我正是通过他们的合著知道杨虎先生的大名。
这次相见,我们的话题当然又聊到了肖东发老师,而杨虎瞬间就要落泪。前一度我在青岛的一场会议上认识了青岛阅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文彦老师,我们也聊到了肖老师,而张文彦立即泪盈,我方得知她也是肖老师的弟子。肖东发的这两位弟子如今在事业上都有了不小的成就,比如杨虎先生现任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书记,但他们提到自己的老师时,都是如此之激动,由此可见肖东发在生前对弟子是何等的爱护有加。这样的师生之情真是令人叹羡。
会议结束后,杨虎先生赠送给我三本大作,此为其中之一。我首先写这一部,则是缘于该书笔调轻松,我觉得以上的话题太过沉重了。本书是采集于各种媒介,内容则恰好谈的是北大名师的掌故,以及这些名师与弟子们的交往趣闻。这些趣闻都被该书的两位编著者组成了一篇篇的小短文,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阅读这样的书,不止是轻松,还能让人会心的微笑。这本书无论其编排形式,还是分类方式,都让我不断地想到著名的《世说新语》。比如其题目,起为“授教第一”、“德行第二”、“气节第三”、“神采第四”等等,这显然也是《世说新语》的玩法。
《微说北大》之书最有趣之处,并非只是夸赞名师的德行,更多者是以轻松的笔调来调侃这些大师硕儒,比如书中有这样一个段落:“据沈尹默回忆,他初入北大任教时,有一预科教地理的桂蔚丞老先生,每次上课时,均有一听差挟一地图,捧一壶茶和一只水烟袋跟随上讲堂,置之于讲堂上,然后退出,下课照旧如仪。其教科书、参考书和讲义对学生是保密的,丝毫不允被借阅。”
为什么这位老师不让学生们看自己的讲义和教科书呢,文中不作解释,任由读者去脑补,而辜鸿铭更是一位段子手:“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英诗时,称‘英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大雅。国风可分为威尔士风、苏格兰风等七国风(只是没有萨克斯风)’。他还对学生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看来这位辜大人果真放眼全球,哪怕他是调侃,但这样的话放在今天,也会让不少的人感到受用。而*侃当然是名师中的趣人:“*侃在北大任教时,常常身穿蓝缎子团花长袍,黑缎子马褂,头戴一顶黑绒瓜皮帽,腰间露出一条白绸带。每次授课,讲到紧要精彩处,则戛然而止,并对学生说,这里有个秘密,仅仅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才行。”
相比较而言,俞平伯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板一眼,但是《微说北大》中一个段落却颠覆了我对他固有的认识:“俞平伯个子不高,头方而大,镶金牙,戴深度近视眼镜,穿一身褪色的蓝布长衫。俞长于作文,也善于讲课,先后做过北大、清华的教授。俞当年给学生讲授诗词,每每自己先声情并茂地唱读一遍。每唱完一首,自己先赞道:‘好!好!真是好’然后沉吟片刻。学生想要知道其之所以好,他已开始唱读第二首。唱毕,又由衷地赞曰:‘真好!’后来学生忍不住问他:‘先生,好在什么地方呢?怎么好法呢?’俞十分认真地说:‘不知道。’因此学生欲知其中奥妙,终不可得。”
这本书有趣之处也正在这里吧。本书中还有几百个这样的段落,有兴趣的朋友当然可以拿来一看喽。
《中国出版史》肖东发杨虎主编
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这样的高头讲章当然没有以上的那本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但论知识性与严肃性而言,却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读这样的书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相比较而言,我在写文中喜欢引用古书中的原文,以此来证明我的所言真实不虚,而今文研究成果当然要选择可靠者,以便让自己的引用不会出太大的偏差,故而杨虎兄在赠我此书之前,其实我早已购买了一册,因为我想看一看,他跟肖老师是从哪个角度来解读中国自古至今的出版史,翻阅该书,确实给我以不少的新启迪。
近期我刚刚完成官书局寻访一书,正准备给这个书系写一篇总序,而我在《中国出版史》一书中,详细地阅读了肖东发和杨虎对于官书局的看待,而他们的观点深契我心,尤其是下面这一段文字:
太平天国运动的大部分领导者不懂得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把大批古籍用火烧水浇的方法予以毁灭,在客观上给中国文化典籍带来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太平*与清*的连年激战,东南诸省的典籍遭破坏的现象尤为严重,许多知名的藏书楼付之一炬,不少珍本、善本及其刻板被毁,如常熟毛氏汲古阁、鄞县范氏天一阁、昆山徐氏传是阁、桐乡鲍氏知不足斋、阳湖孙氏平津馆、海宁吴氏拜经楼的藏书就多有散失、损毁,其中尤以天一阁为甚。与太平天国在南方的运动遥相辉映的是北方的捻*起义,安徽、河南、山东等省的书籍也遭到了破坏。加上外国侵略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我国古代藏书楼和图书出版业造成的损害,全国各地尤其是太平*活动地南方地区,不但大批珍贵典籍失传,甚至连平日士子常读的《四书》《五经》也极罕见,读书人简直到了无书可买、无书可读的地步。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家的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多是文人出身,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战争的胜利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充满着信心,他们企图通过振兴封建传统文教来达到自强的目的。在他们的倡导下,全国各地开始建立起庞大的官书局出版体系。
已经发生的历史不可更改,但古人同样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从心底企盼着这样的愚昧不再重演。也许这正是读这部《中国出版史》于我而言的最大心得吧。
《文化的坚守与运营――畅销书出版营销研究》杨虎著
对于畅销书的研究,此为我读到的第一部书。虽然说畅销书这个词组是出版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同样也是作家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