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毕加索雕的苹果,跟我啃的一样
Kf03mXLrtdr - 2020/1/28 15:20:00

                      “我本想成为一个画家,然而我却成为了毕加索”  ——毕加索  19岁那年,毕加索首次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次在UCCA举办的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毕加索真迹展,有一种回到毕加索19岁时的感觉。  19岁毕加索自画像  评价毕加索画的如何,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够格。  我看见更多观众试图离画更近一些,想要看清毕加索绘画时的每一个笔触,可惜他们只是一再经历保安的阻止,被迫远离画作,最后摇了摇头,还是搞不清他在画啥。  毕加索,《习作》,1920年  看哪里治白癜风病毕加索展,表现最好的是小孩子。  他们不顾及这是千古流传人人敬仰的世界级大师,还没有“大师拉的屎都是深思熟虑后的艺术处理”的糟糕错觉。  他们很吵,看见什么就焕发想象畅所欲言:  “这里有一头大象”  “一个恐龙正在吃他”  “这画的是我的同学”  在被大人告知正确的理解前,世界还是他们的。  看展过程中不断偶遇这些被大人拉着来接受艺术熏陶的孩子们,他们在成年人的指手画脚里,可能更接近毕加索的世界——或者说,毕加索用尽半生的努力,想要做的,就是接近孩子那般纯粹的世界。  ▼  多少人写毕加索的生平,最终都归结到立体主义。我是通过布拉克认识立体主义再认识毕加索的,这中间曲折的过程,没让我培养起对毕加索疯狂的热爱来。  说亲密点,我们和毕加索都是受到高更影响的人;  说隔阂些,比起对高更望尘莫及的欣赏,从毕加索身上,我们这些普通人,总想得到些什么来。  好像比起那个仰望月亮的高更,我们更能理解的是毕加索式的疯狂,并且妄想他的疯狂能把影响加附于现在这个时代, 在这个电影不断撤档,说话小心翼翼,命运时刻被一条指令改变的如今,我们所有人不都在垮掉吗?  所以,在这个无力的垮掉的过程中……毕加索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希望吗?  看毕加索之前,我还看了上海博物馆的“太平洋艺术珍品展”。我在这个展上,反而觉得离毕加索更近。我们始终无法知道,在创作《亚威农少女》之前,毕加索究竟看过多少来自太平洋岛屿以及非洲的艺术。  我在那个小展厅里看见足够多的毕加索了——人类的原始性,对自然、身体、生殖器、权利的崇拜感,怪异而神圣的器物……这些展品貌似现代表情包的搞笑迥异,却威严庄重地摆在人类文明面前,俯瞰所有在艺术上低微弱小的当代人,某种程度上,当年的毕加索也是被俯瞰的人其一。  在那些遥远而陌生的艺术里,有毕加索想要的那种自由,他在试图追赶上那种自由。  如果没有当年被这些艺术打动的毕加索,或许也不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立体主义;而在被立体主义影响后再回过头去看这些艺术,它同样带着崭新的动容去打动新的一代人。  所以毕加索说 :"艺术可以洗涤心灵上日积月累的尘土”。  ▼  回到 UCCA 188元门票的真迹展,人们顶着烈日在门口排成长队,在展厅里穿梭于一个个小空间,试图串起毕加索的人生——他抑郁的蓝色时期,小心翼翼前进的粉色时期,卡萨吉马斯的死对他造成心理上迟迟缓和不了的伤口,也都发泄在创作里。  毕加索,《卡萨吉玛斯之死》,1901年  他也是一个情绪波折、生活动荡的普通人类之一。  就着他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内心和身体发出嘶鸣和反应,他不过也是一个因为画得太好而不能回头的死纠结艺术家呀!  毕加索,《自画像》,蓝色时期 20岁  此次展览缘起于“中法文化之春”的交流,中法领导人聊着聊着达成一种“我们得艺术交流啊”的共识,于是才有了此次“国内最大的毕加索展”。此展的大部分作品皆来源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说白了就是:  看看他们那有啥能借来的,我们就展啥。  所以在有限的能借来的作品的基础上,UCCA将毕加索的人生分割为六个时期,每个时期一间盒子状的小房子,人们在房子中穿梭,像是串门也像是在穿越。  毕加索,《小提琴与乐谱》,纸板纸质拼贴画,1912年秋  但是小心不要放任自己在展间乱走,请勿看见缝隙就钻进去——那样你会在毕加索的空间里迷路,直到分不清你自己是《梦》里脸部裂开的人,还是《哭泣的女人》中撕心裂肺拿着白手帕哭泣的人。  也别过分期待,那些最精美绝伦的毕加索典型代表的作品,很多没有出现在这个展厅。  人群拥挤,我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所谓画作对灵*的触摸,对现实世界的隔绝,对崭新世界的希望和新的幻想。  现实世界里不断出现在画作前的手机、过多的人群和烦乱的思绪一直打扰着艺术本身,成为难以融入艺术的别扭因子。  我们无法阻挡现实世界对画作的干预,就像无法阻止琐碎生活在我们的心灵蒙上灰尘,直到那些东西日积月累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4岁的毕加索肖像:1895-1896年  这次毕加索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只苹果,毕加索雕得像我啃过的一般, 这大概是人群中我们之间对立体主义短暂的契合。  当然了,走过展才知道毕加索说过的那句 “我 14 岁的时候,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 并没有吹牛逼,在画画上他的确是天才,甚至“天才”两个字在毕加索面前都带着不足感。  毕加索,《母与子》,1907 年夏  而毕加索之所以成为毕加索,更多是因为他不断去摆脱——摆脱古典主义画家父亲的影响,摆脱那些能影响他感动他的作品,摆脱那个时代,摆脱巴黎那些荒诞不羁的人群,也摆脱现在盲目崇拜着他的人群,摆脱所谓主义、创造、革命,摆脱单一的爱情,摆脱伟大的成就,摆脱拒绝和评论,摆脱一个人说“ 看不懂” ,摆脱无数个人说“看不懂”,摆脱身边的人,摆脱他自己。  我倾佩他能用巨大的勇气不断地抽离,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只能停在原地。  这几乎是这场毕加索大展,对我来说最重大的意义了。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年  几乎有三年的时间,毕加索的画作里只有大片大片的蓝色,人们简略地称为这是他的蓝色时期,那三年每一个出现在画里的人物,都面露纠结和痛苦。  走进充满着抑郁、悲伤、难过的毕加索的世界,你看见大片大片的蓝色跳脱着、融合着又互相抵抗,好像生命的一只手揪着你的领子,让你窒息难过的同时,本能地奔着希望挣扎。  可是又根本没有什么希望。  嘈杂的展厅,我没有偶遇有人在那几幅蓝色的作品前,露出肉眼可见的悲伤和难过,但我知道一定很多人对着这些画,对着那三年深陷于其中不可自拔的毕加索泪流满面过。  它自然比不上后续那些望尘莫及的创造力,但是这的确是毕加索最珍贵最珍贵的一个时期,他从这些绝望中悟透的养分,给予了他对抗自己的能力。他的悲伤像是要用力攥出血浆,有好几次我都以为自己能从这蓝色里看到出一丝丝红色的印记。  如果你悲伤,希望你能看见更悲伤的东西,来以此治愈你的悲伤。  而后顺利进入粉色时期的毕加索,用更轻巧柔和的线条和色彩覆盖他的结痂,并在后来开始他《亚威农少女》改变世界的创作之旅。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年  毕加索并没有被我列入最爱的艺术家之一,但他确实是会感动我的那种人,并形成某种激励,带我穿越回不久前的上海,我站在太平洋工艺品前被震撼到微微颅内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高潮的时候。  那可能是我一生中,最接近理解毕加索的时刻之一。  文丨AMO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往期回顾 -当我在看展时踩到一个孩子……  乌托有个帮  重写的远方  投稿、合作 /   合作/ +
1
查看完整版本: 毕加索雕的苹果,跟我啃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