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即威尔逊病,是一种脑部变性及肝硬化疾病,由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导致。
其发病因素和病机十分复杂,目前尚未明确。目前证实,ATP7B基因突变是引起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因素。
本病主要累及脑、肝、肾等部位。如病变累及肝脏,检查可见肝脏出现大小不等的假小叶或结节,如病变明显,可见肝细胞有脂肪变性,其中含有铜颗粒。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致密,粗面内质网断裂。如疾病累及脑,首先在壳核发现病变,继而范围扩大,累及苍白球及尾状核等部位。可明显发现壳核萎缩,岛叶皮质内陷,严重者可形成空洞。镜下可见壳核内胶质细胞增生,但神经元等减少甚至消失,其他受累部位也可见类似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好发于5-35岁人群,男性稍多见。病变时特征明显,包括神经症状、精神症状、肝脏症状及眼部异常等。
神经症状主要是锥体外系症状,以神经症状起病者多为19岁左右,以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症为主,还可有手足徐动等表现。如患者年龄更大,可能有舞蹈样或震颤等表现。少数患者伴有癫痫发作,病情常缓慢发展。但部分患者疾病进展迅速,应尽早治疗。
精神症状指情感障碍及行为异常,患者可能发生人格改变,多有性格淡漠、欣快或兴奋等异常情绪,同时可能有攻击行为,还可能出现幻觉。
以肝脏症状起病的患者平均年龄为11岁,大多数为非特异性慢性肝病症状,包括疲乏无力、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以及黄疸、腹水等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活动性肝炎,以及急性肝衰竭等。如出现急性肝衰竭,提示症状严重,患者可能在短期内疾病发展至死亡。
眼部异常多指K-F环,约有95%-98%患者可见,是本病最重要的体征。大多数患者在神经系统受损时即可发现K-F环,其表现为位于角膜、巩膜交界处,呈绿褐色或金褐色的宽约1.3mm的环。
建议患者出现异常表现时要早期至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可测量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人体微量铜含量,肝肾功能等。待明确诊断后,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治疗应低铜饮食,阻止铜吸收,促进铜排出。如一般治疗效果较差,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