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几天前,38岁的沈女士(化名)终于下定决心,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医院普外科副主任钱贤忠。
过去一年多来,沈女士的胆囊结石反复发作,每次都让她疼得满床打滚。但因为害怕留下手术刀疤,也不愿意少一个器官,她一直在保守治疗和手术之间犹豫。
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25年,钱贤忠非常理解沈女士惧怕手术的心理。
“过去的手术都是动大刀,身上留疤不好看,但现在外科手术微创是主流,术后疤痕很小,甚至有时候只是几个小洞。”钱贤忠表示,如果符合手术指征且身体条件允许下,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若有一线希望,都应该紧紧抓住,特别是肿瘤。”
同样是肝癌,命运却截然不同
50岁的李先生(化名)在六年前确诊肝癌晚期。当时的他,肝脏存在多处病灶,黄疸,甲胎蛋白指标也相当高。
“对于肿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他的情况已无法手术,所以我们首先采取了介入治疗。”钱贤忠回忆,通过对肝动脉的化疗、栓塞等系列治疗后,李先生的肝功能逐渐恢复,核磁共振结果显示肝脏肿瘤的部分活性消失,病灶逐渐缩小。6个月后,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选择靶向药物继续治疗。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位列浙江省恶性肿瘤死亡率排行榜前五。但在积极配合治疗下,李先生成功实现“带瘤生存”,并把原本只剩3至6个月的生命延长了好几倍。
相较而言,余先生(化名)的就医过程令人唏嘘。两年前查出肝癌,也符合手术指征,但他却说:“肝癌治不好的,剩下的日子就不要多挨一刀了。”
钱贤忠反复劝说也无效,最后余先生勉强答应试试介入治疗。虽然一期治疗下来成果不错,但余先生并没有继续,而是坚持回家“享受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等到他再一次过来我这儿说要手术治疗时,他的肝癌已进展到晚期了,身体状态极差,无法承受手术,也只能尝试药物延缓肿瘤恶化进程。”钱贤忠感慨,若是两年前就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余先生完全有机会存活5年甚至更久。
莫把胆结石当小事,符合手术指征的应切除
惧怕手术是人之常情,不仅是癌症病人,一些非恶性肿瘤类疾病(如胆结石、胆囊息肉等)的患者,宁可吃药忍痛也不愿意手术的也大有人在。
由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各种原因影响,胆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若查出胆囊结石,我们建议及时就诊,必要时手术,但大多数患者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钱贤忠说,胆结石患者在疼痛发作时都会想要做手术,等医生给予止疼治疗后,缓过来的患者又会觉得“不挨刀比较好”,反正下一次发作时,可以再走一遍“止疼流程”。
但胆结石并非小事,若胆囊中的结石掉进胆管进而堵住胰管,就会引起胰腺炎。后者一旦进展到重度爆发性胰腺炎,72小时内就会出现全身脏器衰竭,死亡率非常高。
“胆结石还有一类是肝内胆管结石,这种结石也很难处理,胆管黏膜反复受到结石刺激,容易诱发胆管炎、胆管细胞癌等恶性疾病,危及生命。”钱贤忠说,胆结石存在时间越久,胆囊癌的几率也就越高。据悉,我国的胆囊癌发病率较十年前上升2倍,几乎80%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
逢年过节,饮食应低脂清淡且有节制
这周末是元旦假期,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规模的聚会有所减少,但“吃”依然是国人最喜爱的过节方式之一。
对此,钱贤忠提醒,节日的兴奋、紧张与忙碌容易带来多种健康问题,对于本就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有的吃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怎么吃和吃多少。首先,要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肉类、主食类、蔬果类应均衡摄入,总量控制,忌吃得过多、过油、过咸;其次,严格限制饮酒,特别是白酒,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最后,生活要有规律和节制,保证充足睡眠休息和适量的运动,少熬夜,并保持心情愉悦。”
他还提醒,本就有胆囊结石、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假期更应注意生活习惯,并且及时复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莫陷入“不痛不医,小痛小医,癌变无医”的死循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