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珍藏版Cell综述非酒精性脂 [复制链接]

1#
撰文

十一老豆

责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高热量食物和高糖饮料摄入、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大慢性疾病。然而截止目前,NAFLD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仍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治疗药物。因此,深入揭示NAFLD发病机制,寻找潜在的干预靶标,成为肝脏领域和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日,分别来自加州大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RohitLoomba教授、ScottL.Friedman教授和GeraldI.Shulman教授联合在Cell杂志上,就NAFLD的发病机制和疾病结局,展开了详细的论述Mechanismsanddiseaseconsequencesof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现将该综述及相关文献,并结合笔者的初步思考,摘译和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1.患病率:由于疫苗的逐步普及,病*性肝炎的感染者逐渐减少,而肥胖、营养过剩

/失衡引起的NAFLD成为高发性肝脏疾病。据流行病学统计和分析,NAFLD全球患病率约为25%,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在过去的三十年,美国患病率已从20%升至32%。中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成人NAFLD患病率也高达29.2%,形势严峻。此外,近年来NAFLD呈现年轻化趋势,而针对青少年NAFLD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仍相对较少。

2.临床特征:NAFLD是一个连续的肝脏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implesteatosis,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NASH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肝癌,已逐渐成为肝衰竭和肝移植的重要原因(图1)。此外,NAFLD常和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互为因果,共同促进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NAFLD的特征性病理表现是肝细胞内甘油三酯的过量沉积,可以通过有创的组织活检(超过5%的肝细胞存在脂肪变性)或无创的影像学手段(核磁共振波谱显示肝脏脂肪含量大于5.56%)来确诊。大部分NAFLD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不适,常通过肝脏超声检查(如体检时)并结合血液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而得知。因此,仍需建立早期、无创而精确的NAFLD诊断和评估体系。图1:NAFLD疾病发展史(备注:该图来自Cell综述的Figure2NaturalhistoryofNAFLD)3.动物模型: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手段。肥胖动物,例如高脂饮食喂养、瘦素基因缺陷小鼠(ob/ob)、瘦素受体基因缺陷小鼠(db/db),是常用且稳定的单纯性脂肪肝动物模型。而针对脂肪性肝炎(NASH),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动物模型。既往较多研究使用胆碱-亮氨酸缺乏饮食喂养,该饮食可在数周内诱导肝脏脂质沉积和炎症,但该饮食常引起脂肪组织萎缩,导致消瘦和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因此不完全符合NASH患者的临床特征。近年来,高脂高果糖高胆固醇饮食、高脂合并胆碱缺乏饮食、高脂饮食合并化学诱导剂处理(内*素LPS、四氯化碳Ccl4)等,被用于构建NASH动物模型,但仍存在喂养周期较长等缺点。因此,如何制备符合人群特征且简便操作的NASH动物模型,有待进一步探索。4.发病机制:年,英国学者于Gastroenterology杂志撰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双重打击”学说(two-hittheory)。其中,第一次打击为肝脏脂质沉积和胰岛素抵抗,第二次打击为氧化应激。而随后二十余年来的研究表明,NAFLD/NASH发病机制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二次打击”学说。因此,“多重打击”学说被逐步提出,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遗传易感性: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比,NAFLD的遗传学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已知的NAFLD易感基因包括PNPLA3、TM6SF2、MBOAT7、GCKR、ApoC3和HSD17B13等。其中,PNPLA3基因变异和NAFLD的关系,国内外的报道和研究较多,已得到广泛共识。研究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具有甘油三酯水解酶和酰基转移酶的双重作用。在小鼠中,过表达该基因变异(IM),显著促进肝脏脂质沉积,很好的模拟了人群结果。但该基因的具体生物学功能和变异导致肝脏脂质沉积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有研究指出,由于这些常见易感基因影响脂质代谢途径的作用和机制不同,针对NAFLD患者开展遗传学筛查和分析,可能有助于个体化精准治疗。(2)表观遗传:表观遗传是指不改变基因组序列而影响基因表达的遗传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研究表明,这些表观遗传学的改变,通过影响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NAFLD发生发展。NAFLD患者肝脏样本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方式,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从而佐证了其在NAFLD进程中的作用。此外,最新研究提示,以m6A为代表的RNA甲基化修饰,可通过调节SREBP-1c、Fasn等脂质合成关键基因的mRNA稳定性,影响肝脏甘油三酯合成和沉积。(3)肝细胞内代谢途径和信号通路:肝细胞中甘油三酯代谢途径包括:从头合成、氧化分解、吸收与转运等(图2),任一途径的异常将引起脂质的沉积,促进NAFLD发生发展。这些脂代谢途径限速酶和关键蛋白的表达,常受到激素和营养素的精细调节,如胰岛素、糖皮质激素、葡萄糖、果糖、胆固醇、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尤其是果糖,作为含糖饮料的添加剂,在脂肪肝及相关代谢紊乱中的重要性,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