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患者临床比比皆是,下面的病例系我临床记录的。
张某,女,正值盛年35岁。在年5月的初诊中,她带着困扰她两年的口腔反复溃疡问题前来寻求帮助,而这次溃疡的复发和加重更是让她痛苦不堪。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她的口唇内、两颊内等部位散布着数个溃疡,周围微微红肿,还伴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这些症状无疑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痛苦。此外,张某还表现出腰酸膝软、失眠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些都是她肾阴不足的明显体征。在中医看来,她的病情属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的范畴。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滋阴补肾,降火清热。针对张某的病情,我们选用了知柏地黄汤加减进行治疗。方中的知母、黄柏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生地黄、麦冬、玄参则能滋阴润燥,山茱萸、牛膝、茯苓、泽泻、怀山药等药材则有助于补肾益气,调和阴阳。甘草作为调和诸药的引经药,使得整个方剂更加和谐有效。张某按照医嘱,每日服用一剂水煎的药剂。仅仅五剂之后,她的病情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大部分溃疡已经愈合,症状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再继续服用七剂后,她的口腔溃疡完全痊愈,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治疗的独特理念和方法。《灵枢·经脉》中就有记载:“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这说明了肾经与口舌之间的紧密联系。张某的病情正是由于久病伤及肾阴,导致阴不济阳,虚火上炎,进而引发口舌溃破。正如《寿世保元》所云:“口疮连年不愈者,虚火也。”因此,通过滋肾阴、降虚火的方法,我们成功地治愈了张某的口腔溃疡,再次验证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在临床上,口腔溃疡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虚火上炎和实火上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理机制。虚火上炎所导致的口腔溃疡,其症状表现为微红微肿,甚至可能无明显红肿,这与实火上炎所导致的明显红肿热痛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若溃疡是由下焦肾经虚火所致,患者通常会展现出典型的肾阴虚症状,如腰酸膝软、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在治疗上,针对虚火上炎的口腔溃疡,我们应采用“阳病治阴”的方法,即养阴以配阳,滋阴以降火。这是因为虚火之症,实则是阴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所致。因此,养阴降火是治疗的关键,切不可误用苦寒之剂清热泻火,以免损伤阴液,加重病情。此外,对于喑哑一症,其起病缓慢者多从肺、肾入手辨证施治,而起病急骤者则多从外感邪气求治。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寒邪也会循经伤肾导致喑哑,此时可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清代名医张石顽对此颇有体验,他在《张氏医通》中明确指出:“若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这是因为足少阴肾经循行于喉咙,夹舌本,而肺为声音之门,肾实为呼吸之根。因此,当寒邪犯肾时,便会引发此类疾病。下面我们看一则《扶阳讲记》中的案例。
某中年男性,身为教师,年已五旬有六。他素来身体强健,精神矍铄。然而,两个月前的一场大雪,因衣着单薄,感受了严寒之气,随即出现了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等症状。为求缓解,他连服三片解热镇痛片,虽出了大汗,头痛稍减,但第二日醒来,声音全然嘶哑,多方治疗却不见效验。就诊时,患者显得颇为倦怠,头痛、项背强直、身痛依旧,微感恶寒,咽痛难耐。观其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触其脉象,脉沉紧有力。综合四诊所得,此证当属寒邪客于太少二经之候。治宜宣肺温肾,以散寒邪。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意在温阳散寒,宣肺开音。处方中,制附片重用,先煎两小时以去其麻味,麻黄、辽细辛,生姜以助麻黄宣肺散寒。患者服药一剂后,大汗淋漓,诸症明显减轻,声音亦能发出一点。再服一剂,声音便恢复正常。此案患者年过中年,阳气渐衰,突感外寒,病邪由表及里,直入少阴。足少阴肾经之脉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故寒邪凝闭少阴经脉,导致声音暴哑。治疗时,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宣肺开音,切中病机,故能获效。然而,需注意的是,火神派多出自四川,川人喜食辛辣,对于辛温之品颇为耐受,故附、桂等用量极大。学者在应用时,当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调整用量。正如日人矢数道明、藤本健所言:“汉方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剂量。”故在应用辛温之品时,务必审慎斟酌,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深度好文计划#